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ID:14241671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7

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_第1页
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_第2页
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_第3页
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_第4页
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论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搞学术研究的,一方面有人一辈子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另一方面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这里关键在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

2、的地方发现问题。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问题意识,另辟蹊经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习惯了大马路,去到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从成人的眼光看的,说它是路,那是从孩子的眼光看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一样的路,走上了大家公认的马路。一旦走上了公认的马路,就再也不去探寻泥塘、石子、杂草丛生之地的乐趣和新奇了。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后,说得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3、?”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问题———“为什么?”进入学校以后,偏重知识性的教学,成为“去问题”的教育。所有孩子第一天走进学校的时候,都是兴高采烈的,都是充满了奇思异想的。每个孩子走进学校的时候,都是怀有无穷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因此,第一天当老师向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太想回答问题了,所以都举起了手。接下来就是:孩子们回答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小孩子们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的回答都

4、是正确的,提出的总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了。可是我们却把这种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而把不正常现象变成正常现象。面对不断地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寥若晨星,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了。有谁愿意不断地被批评被嘲笑呢?不回答、不提问不会有什么麻烦,而回答的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日渐淡化。中国的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5、,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当学生回答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有的教师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还要抽查,当得到的答案是正确的,老师才会感到学生确定没有问题了,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

6、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不了了,我的知识就这么多,我再回去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并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师的过,是我们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的。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教师教学并不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

7、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树立这种现代教育理念,我们才会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研究和创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意识  例如:“等比数列求和”的引入:同学们,现在老师与大家做一笔生意,老师愿意在1个月内每天给你1万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三天给我4分钱,依此类推,每一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积极思考这笔生意是否可做,激发学生与研究的意识。对于有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故意设置矛盾,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激起他们的探究欲

8、望。例如,在第一个重要极限的教学中,求极。教师提出问题:函数sinxx在X→O时,分子、分母的极限都为零,而又不能像“设法约掉分子分母的无穷小因子”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