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

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

ID:14283329

大小:75.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07-27

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_第1页
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_第2页
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_第3页
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_第4页
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博客首页排行榜点播单(0)欢迎使用最酷最火沟通工具-新浪微博注册帮助博文综合博文博主图片音乐视频播主论坛新浪吧圈子光速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inoid[订阅]光速博客相册音乐播客个人中心首页博文收藏博客圈字体大小:大中小正文重写东亚人类迁徙史(汇总版本)(2009-02-1911:59:59)标签:y染色体单倍型snpstr东亚蒙古人种黄种人m175汉族汉藏语系亚洲人分类:基因谱系一.古代东亚直立人的消失东亚地区在10万——6万前,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冰川期,这一

2、时期,原来繁盛的东亚古代直立人(如北京人、蓝田人)消失了。在距离今天10——6万年前,东亚地区没有发现确切的人类活动遗址。二.6万年前到达东亚的第一批古亚洲人——D(Yap)距离11万年前,第一批智人走出非洲东部,到达今天的中东地区,他们的Y染色体标志为M168,今天,非洲以外的所有的土著民族都是M168人群的后代。此后,他们不断向周边迁徙,大约距离今天60000±5000年前,他们中的一支终于到达东亚地区,当他们离开非洲时,他们Y染色体SNP为DE原始型,到达东亚时,他们的Y染色体SNP的标志已经发展成为D——Y

3、ap,而留在非洲的DE原始型则发展成为E,成为60%以上非洲黑人的类型。但当时的非洲人绝不是黑皮肤的,而是黄褐色皮肤的,D人群也绝对不是黑皮肤,可能也是黄褐色皮肤的。(在距离今天1100年前,漆黑色皮肤的西非班图黑人只分布在占非洲20%面积的西非地区,在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占非洲面积60%以上土地上生活的是狩猎的黄褐色皮肤的布须曼人Bushman,今天他们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南非,看上去肤色并不太黑,Bushman人兼具黄白黑人种特征,而且其Y染色体是最古老的A,可能是最古老的人类族群,直到大约在1000年前,黑色

4、皮肤的黑人才扩散岛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当时的D人群的皮肤很可能就是和Bushman人一样的黄褐色,而且向北的过程可能还变的更浅了。(所以称呼D人群为矮黑人并不准确,称呼老亚洲人更准确。)D人群是最早到达了东亚的现代智人,但他们对现代东亚人的基因库genepool贡献并不大。D人群独占东亚地区的时间不超过1万年(6—5万年前),大约在距离今天5万年前,另一支老亚洲人——C人群来了,C人群是大部分东亚人的母系远祖。D类型在东亚人中很少见。D分为四个主要支系,D1、D2、D3、D*。D1分布主要在华南地区,是年代古老的

5、支系,历史超过5万年。D1今天的分布,向南进入东南亚半岛,如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向西进入青藏高原,在藏族中比例非常高,向北进入蒙古草原,在蒙古族的比例比较少(2/147),在汉族地区相当罕见。D2只分布在日本,韩国有非常少的比例该成分,日韩之外完全没有D2。D2的历史大致有3万年左右,在日本土著阿伊努人Ainu中出现频率很高。关于阿伊努人有两组数据:一个是2006年Hammer的数据是D2为75%,C3为25%,另一个2002年Tajima的数据D2为87.5%,C3为12.5%。D3分布在西藏,而蒙古地区也有部

6、分D3,可能来自藏族的迁徙。D*是D最古老的支系,有6万年的历史。低频率分布在西藏,在印度洋上安达曼岛土著人中出现频率100%,马来半岛的土著人群中也有低频率分布。但绝不能因此认为东南亚矮黑人等同于D或D等同矮黑人。汉族中也有一定比例的D,主要是D1,少量为D*。如于敏2002年的数据,福建汉族D1为1/80,无D*,如LuChuncheng在2007年的数据,800个汉族D的出现10例,频率为1.3%(10/800),Hammer的2006年的数据,168个汉族中出现一例D1,为0.6%,Xue的数据中,166个

7、汉族出现3例D,为1.8%,复旦在2000年的一组数据为362汉族出现1个D,为0.3%,另一组复旦数据里北方1054个汉族有22个D(2.2%),南方652个汉族中为9((1.4%),马明义2007年的四川汉族一文中,341个汉族有3个D*,8个D1,频率共计3.2%,其他一些数据里,汉族都没有发现D,出现频率为零,如Karafet在2001年的数据,ToruKatoh的2004年数据。总体看,D在汉族很罕见,但在甘肃和四川比例超过3%,可能是古羌族的影响(现代羌族D为18.2%)。苗瑶人群中有一定古老的D1,显

8、示了这些民族非常古老。D1在是瑶族中不同瑶族支系出现频率差异非常大,如复旦2002的数据里一支系瑶族(勉)为50%,但复旦2003年另一支系瑶族数据为0,Hammer在2006年数据里瑶族为1.8%(60人里仅1例,同论文中苗族为8.6%,58人里5个),而Xue的数据,Bama瑶族里有D而Liannan瑶族则没有D,可见,各支系瑶族D出现频率很不同,除了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