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

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

ID:14292875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7

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_第1页
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_第2页
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_第3页
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_第4页
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丑闻案的银行违规内生性动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际银行丑闻案层出不穷,以摩根大通“伦敦鲸”案件和Libor操作案为代表的两类丑闻均涉及银行的违规操作。合规经营屡次遭到银行业巨头的踩踏与有意忽视,其中缘由引人深思。本文从银行收入结构的视角审视银行丑闻案,以期探析银行违规操作的内生性动因以及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违规操作:收入结构;内生性动因  中图分类号:F83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4-0072-0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接二连三曝出丑闻:“伦敦鲸”造成摩根大通损失高达58亿美元:英国巴克莱银行因操纵Lib

2、or利率被罚4.5亿美元;汇丰银行沦为恐怖组织的洗钱工具等。上述丑闻一次次毁损银行业的声誉,国际银行业的“大清洗”在所难免。银行丑闻案件均涉及银行的违规操作。银行合规经营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屡次遭到银行业巨头的踩踏与有意忽视。在上述几起丑闻案中,除了汇丰洗钱案,其余两起丑闻看似互不相关。但从银行收入结构来看,均与银行交易性收入相关。  一、国际大型银行丑闻案简介  (一)摩根大通“伦敦鲸”案件  2012年5月,摩根大通由于一项对冲投资策略失误,导致公司巨额亏损。这项对冲投资策略的失误主要源于摩根大通的交易员,外号“伦敦鲸”的伊科西尔。过去几年,伊科西尔及所在团队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累

3、计建立了巨额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头寸,撬动了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从而遭遇了对冲基金的围猎。  尽管资料表明摩根大通CEO戴蒙事先并不知情,但是衍生品交易流程复杂,属于智力密集型业务,市场高度集中。根据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统计,美国衍生品交易一直由几家大型金融机构所主导,2012年第2季度,美国摩根大通、高盛、美国银行、花旗四家大银行持有衍生产品头寸占全美总规模的93%以上。因此风险管理者事先不可能不知情。巨亏案表明管理层本身存在严重的投机心理,默许交易员违规操作以赚取巨额利润。  摩根大通因违规交易导致银行巨额亏损并非个案。美国高盛、法国兴业均因违规操作造成银行巨

4、额损失。此类案件中最让人警醒的还属巴林银行案件,新加坡分行负责人里森的违规操作,直接导致这家有着233年历史的国际老牌银行倒闭。  (二)Libor操纵案件  Libor操纵案中英国巴克莱银行最早被揭发,随着调查的深入,该事件涉及的银行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目前,接受调查机构已经达到16家。包括美国的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英国的巴克莱集团、汇丰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欧洲、加拿大、日本等监管机构也展开相关调查。2012年6月27日,巴克莱集团因2005年至2009年间试图通过操纵和虚报Libor及欧洲银行同业欧元拆借利率(EURIBOR)而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

5、TC)处以2亿美元的罚款,此后美国司法部和英国金融管理局(FSA)也对巴克莱处以高额罚款。Libor丑闻导致西方大型金融集团的公信力和市场信用遭到严重的质疑。  摩根士坦利试图量化Libor操纵案的破坏性,其研究结果表明“12家与libor操纵丑闻有关的银行或需支付合计高达220亿美元的监管罚金以及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的赔偿金,罚金将使相关银行2012年的每股盈利(EPS)减少4%至13%,或者说使账面价值缩水0.5%”。  Libor操纵案同样源于银行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Libor报价员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员及其他银行的交易员互通信息以达到操纵资产价格的目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Libo

6、r操纵丑闻浮出水面,公众对操纵Libor的认知多停留在危机期间低报Libor以掩饰银行流动性问题。实际上。扭曲Libor报价早已有之。曾在摩根士丹利担任交易员的一位独立数学家道格拉·基南就指出早在1991年,银行会以通常能给其带来盈利的方式操纵利率报价。因此,丑闻涉案银行的高管难辞其咎。  摩根大通“伦敦鲸”案和Libor操纵案与银行从业人员违规操作有关,银行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的缺陷:特别是Libor操纵案揭示出国际银行巨头缺乏对利益相关但业务不相容信息的隔离机制。但稍加推敲,我们不难发现银行高层在各种违规交易中的默许与无作为。因此,有必要从银行自身来挖掘银行丑闻难以遏制的内生性动因

7、。  二、银行违规操作内生性动因分析  层出不穷的银行丑闻案实质上暴露了国际银行家唯利是图的贪婪的本性。将银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置于一旁,为了谋求高额利润,不顾法律和声誉风险,主动利用内部控制缺陷和市场机制漏洞谋取利润。银行高管可将内部控制缺陷和风险管理漏洞转化为一种利润来源。因此具备内生性的违规动机。  本文拟从收入结构分析银行违规的内生性动因。从七家丑闻涉案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集团、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信贷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收入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