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01共点力合成与力矩平衡

31401共点力合成与力矩平衡

ID:14295261

大小:67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7

31401共点力合成与力矩平衡_第1页
31401共点力合成与力矩平衡_第2页
31401共点力合成与力矩平衡_第3页
资源描述:

《31401共点力合成与力矩平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节共点力合成与力矩平衡本节知识点:1.研究共点力合成:看__________与__________是否一致,记录力要记录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用__________反映,两个力拉与一个力拉等效是指橡皮筋拉到__________。2.研究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其中一个力矩用弹簧秤是因为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与课堂练习:一.研究共点力合成: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如何显示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___,如何保证一个力作用与两个力作用等效

2、: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器材:要记录的数据:数据处理:注意事项:实验步骤:1.2.3.4.实验结果:二.研究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其中一个力矩用弹簧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器材:要记录的数据:数据处理:注意事项:实验步骤:1.2.3.4.5.实验结果: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基础训练821.在做《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时,已准备好的器材有:方木板1块、橡皮条1根、细绳套2个、三角板1副、刻度尺1把、图钉若干只,还缺少

3、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2.在《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设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力分别为F1和F2,利用平行四边形求出的合力为F,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力为F’,那么F和F’中已被确认的F1和F2的合力是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是不是等于合力有待于检验。3.在《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橡皮筋一端固定在A点,用两只弹簧秤通过细绳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另一端伸长到O点,记下分别显示弹簧秤拉力F1、F2方向的位置M、N(如图所示)和弹簧秤读数

4、F1=1.50N,F2=2.00N,再用一个弹簧秤拉弹簧,使橡皮筋仍伸长到O点,记下弹簧秤读数为F’=2.50N,试在图上作出F1、F2和F’,并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否正确。4.下面关于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拉橡皮条的细绳套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B)分力F1、F2的夹角尽量大些好(C)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且平行于木板(D)橡皮条弹性要好,拉到结点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5.两组同学分别用各自的器材完成“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中将木板

5、水平放置比竖直放置实验误差小,(B)用1cm长度的线段表示1N力比用1mm长度的线段表示1N力实验误差小,(C)在同一次实验中,只要橡皮条的拉伸长度相同,O点位置允许变动(D)两组同学作图得到合力的大小显著不同,至少有一组同学实验操作有误。6.有固定转动轴物体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该实验使用的器材有:带有金属轴的力矩盘、钩码若干、铁架台、丝线和大头针若干,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将力矩盘调节到平衡(如图所示),盘面上各圆的半径分别是0.1m、0.2m、

6、0.3m、0.4m、0.5m,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100g,此时,弹簧秤与力矩盘连线上的拉力T为__________N。(3)下面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__(用前面的字母表示)(A)横杆应尽量高一些且保持水平;(B)弹簧秤使用前必须调零;(C)各力矩应取得大一些;(D)对力臂的测量要尽量准确。7.用力矩盘做验证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时,(1)对力矩盘重心位置的制作要求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判定重心位置是否合乎要求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2)实验时,力矩盘的平

7、面应在_____________,弹簧测力计的轴线应与所拉的细线在_____________。(3)实验中加入一个测力计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如图所示为“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力矩盘上各同心圆的间距相等。在A、B两点分别用细线悬挂若干钩码,C点挂上弹簧秤后力矩盘平衡。已知每个钩码所受的重力均为1N,此时弹簧秤示数为________N,B点细线上悬挂的钩码个数为________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