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ID:14326537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7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3、培养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处事态度及宽容的气度。4、作者善于从对方的长信中概括几个基本论点,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做到了以少胜多。5、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

2、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

3、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

4、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3、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

5、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教学设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4、学习生字:强聒(guō)卤莽(lǔ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利弊(bì)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ù)会晤(wù)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古汉语知

6、识:1、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古今异义:(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意,私下,谦词。今常用义为:偷窃。)(2)、虽欲强聒(虽:即使,表假设。今常用做表转折的连词。)(3)、不复一一自辨(复:再,又。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不是今常用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意为:原因,···的原因。)(5)、度义而后动(义:适当,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诚心。今常用义为:数量极少。)四、默

7、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五、教师小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

8、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