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考试专用)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考试专用)

ID:14344300

大小:10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8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考试专用)_第1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考试专用)_第2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考试专用)_第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考试专用)_第4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考试专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考试专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论(P107)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2.创造性原则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3.可行性原则(P121)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4.科学性原则(P120)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

2、题。5.模拟实验(P127)一种间接实验,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用实验手段作用于模型,通过模型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6.机遇(P135)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7.自然观(P19)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8.理想实验(P146)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9.逻辑思维(P147)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10.归纳方法(P150

3、)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11.直觉思维(P160)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12.科学概念(P139)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13.科学(P255)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知识体系;科学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也可以直接回答为)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所转化生产

4、实践活动的统一。14.技术(P257)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15.科学技术观(P254)关于科学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8-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二、简答和问答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L15-19)自然辩证法有三部分研究对象: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

5、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P2)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P11)①在自然观方面,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②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第一次把社会实践放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首要地位,阐述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认识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③在科学技术观方面,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6、之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创造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4.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7)1543年,哥白尼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进程。5.形而上学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P7-8)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为科学认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也是近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后来科学技术继续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6.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P28-29)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②系统

7、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③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④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7.物质系统的类型。(P30-31)(了解,选择题或填空题)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从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分析: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从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分析: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处于

8、近平衡态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系统。8.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过渡?(P31)加和性方式与非加和性方式。9.自然界层次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P3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