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ID:14348138

大小:49.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8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_第1页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_第2页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_第3页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_第4页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_第5页
资源描述: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 ),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4页。康德这里所说的“第四个二律背反”,按《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排列应为“第三个二律背反”。  ② 这种证明实际上与牛顿对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的假设十分相似,但康德却把它放在代表理性派哲学的“正题”中提出来。他考虑的只是莱布尼茨关于上帝存在的充足理由律证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FUDANJOURNAL(SocialSci

2、ences)No.2 2004?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邓晓芒(武汉大学 哲学系,武汉 430072)  [摘 要]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freieWillkü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freieWille),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

3、,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关键词] 康德 先验自由 实践自由 自由感 自由权[中图分类号] B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4)020024007康德在其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有自

4、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独断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①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然而,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和必然具有什么意义上的相关性,这却是长期以来康德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图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总体上看,康德的自由概念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一、先验的自由(di

5、etranszendentaleFreiheit)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及其注释中,从理论理性的角度提出了设定一种“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这就是:机械因果律永远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因此其序列永远是未完成的和不充分的,这就违背了充足理由律,无法解释这个世界的现实存在;因此必须假设一个最初的纯粹自发的原因,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原因,因而是自由的,这样才能够彻底解释世界的发生。②这一设定当然是超越经验世界之上或之外的,但康德由此进一步引伸出一种在经验世界之内的先验自由的设定:“但由于这样一来毕竟这种

6、在时间中完全自发地开始一个序列的能力得到了一次证明(虽然不是得到了洞察),所以我们现在也就斗胆在世界进程当中让各种不同序列按照原因性自发地开始,并赋予这些序列的诸实体以一种自由行动的能力。”[1—A449(B478)]这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自由行动(如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意志的理念,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性行动的“可归咎性”(Imputabilitat)的真正根据。但这种开端不能按照时间来理解,而只能按照“原因性”来理解。因此它与机械的因果性并不冲突,而是被解释为一个因果过程的开始。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看来

7、似乎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所有四个“二律背反”中,第一、二个二律背反的正题都是直接肯定世界的无限性和实体的不可分性,第四个二律背反也是肯定“世界上应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唯独这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是对自由理念的“假定”(an-nehmen):“……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还有必要假定一种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1—A444(B472)],而这“只是在对于一个世界起源的可理解性所需要的范围内阐明的”[1—A449(B477)]。显然,康德的意思是,第一、二个二律背反属于“量”和“质”的范围,被看成“构成性”(konst

8、itutiv)的,因而企图直接确定世界的构成;第三、四个二律背反属于“关系”和“模态”的范畴,被看成“调节性的”(regulativ),其中前者试图推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根本不涉及客观知识的结构,而只涉及认识主体对客观知识的态度,因而只是“主观综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第四个二律背反正题的断言还被看作可以在主观中加以完全的肯定的,而第三个二律背反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