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

ID:14470600

大小:1.65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8-07-28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_第1页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_第2页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_第3页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_第4页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类号密级UDC编号学位论文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GeneticstudiesonhybridsterilitybetweenOryzasativaL.andO.glaberrimaSteud.任光云指导教师陶大云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昆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作物遗传育种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6月论文答辩日期2006年6月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年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魏蓉城评阅人 谭学林                    师常俊                    龚洵云南农业大学2006年6月                           

2、                 云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呈交的学位论文“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06年6月日                                            目录摘要1Abstract21.引言31.1非洲栽培稻,水稻改良中首选的基因库31.2栽培

3、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41.3遗传标记51.4分子标记定位QTL的原理61.5作图群体的组成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81.6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91.7数量性状研究今后的发展101.8本研究的目的意义112.材料与方法132.1遗传分析材料142.2群体构建142.3田间表型性状的调查152.4基因型数据的收集162.5近等基因系群体标记杂合率的检测172.6用回交高世代群体对育性QTLs(基因)进行确认和定位173结果与分析193.1 回交过程中各个世代育性分离分析193.2BC6F1近等基因系群体育性位点检测203.3用回交高世代群体(BC7F1)对育性QTLs的分析263.

4、3.1回交高世代群体BC7F1.育性的表现263.3.2用回交高世代群体BC7F1对育性QTLs(基因)的分析293.3.3BC7F1群体中定位的育性基因对育性作用力353.4回交高世代群体定位的新育性位点384讨论414.1 对已有位点的验证414.2 新育性位点的发掘414.3BC6F1与BC7F1结果偏差424.4选择回交在QTLs定位中的作用424.5实验技术讨论424.6BC7F1群体的下一步验证435结论44参考文献45致谢52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研究摘要在发掘利

5、用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L.)近缘种有利基因的过程中,杂种不育及控制各种重要农艺性状有利QTLs位点的导入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选用与亚洲栽培稻(O.sativa)具有相同AA基因组,且具有独立而平行进化关系的另一个栽培稻种——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为研究材料,以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的种间杂种育性作为研究指标,在对栽培稻种间杂种育性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的同时,以求建立一套更为简便有效的QTL检测定位方法。本文选用5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为供体,选用滇粳优1号作为受体和轮回亲本。经反复选择、反复回交培育成135个BC6F1不育株、及21

6、个由BC6F1衍生出的BC7F1分离群体作为研究材料,将杂种花粉育性分解为典败、圆败、染败、可育的同时用微卫星标记定位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组合中来自于非洲栽培稻的育性QTLs(基因),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分析了来自于非洲栽培稻的育性位点在不断选择回交中的分离及互作情况,同时比较了其他研究者对非洲栽培稻和亚洲栽培稻种间杂种育性位点的结果,在印证了前人研究结果的同时有了新的进展。并对本研究所用的反复选择、反复回交、反复分子定位手段,将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的育性位点分解为简单遗传的孟德尔遗传因子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用225个SSR标记在BC6F1群体(59个

7、供体形成的135个近等基因系),检测到14个区域可能与育性有关。(2)将控制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的5个新的基因(QTLs),S33(t),S34(t),S35(t),S36(t),S37(t)别定位于第1,3,8,12四条染色体上。(3)将控制育性的复杂数量性状位点通过反复回交、反复选择、反复分子定位分解成为可操作的单个孟德尔因子,对这些基因逐一进行研究。关键词:非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育性;QTL定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