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ID:14497447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9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第1页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第2页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第3页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第4页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第5页
资源描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孔子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论语》孔子教育思想启示孔子一生,一方面周游列国,寻求仕途;一方面收徒讲学,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寄托在了教育上。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德治主义”的政治理想。作为首创私人讲学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论语》一书中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教育,德育为主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的记载:“子

2、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足见孔子十分重视教育。孔子不仅提倡和重视教育,而且提出德育为主的思想。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孔子“四教”,德育为主。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正确的道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3、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也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所以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哈佛大学培养学生的首要目的是“afinehumanbeing”(培养好人),品德第一。而我们的教育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功利化。功利化的教育培养出的是能考高分的“机器”,而不是有良好道德的健全的人。重温两千多年前先贤们的育人思想,孔子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应该为我们当代教育敲响警钟。“教育为本,德育先行”。  二、不分贵贱,有教无类  《论语?述而》中记载:“自行束?以上,吾未

4、尝无诲焉”。孔子讲:只要愿意亲自送来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学界对束?的理解还有争论,我采纳杨伯峻的观点。)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智愚长幼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有人讥讽孔子招收学生“何其杂也”,说孔子收徒不定条件,孔子不以为然,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地位显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家富千金,结连驱马”的子贡等之外,还有地位低下判过刑做过牢的公治长,有卞野之人子路,有贱人之子仲弓,有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棺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的颜回,有鲁钝一点的曾

5、叁,愚笨一点的高柴,还有比他年长的曾参。所以,不管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只要一心向学,皆可成为孔子的学生。  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展到平民老百姓,在孔子看来,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和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论语?侍坐》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6、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古退之。”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平日里子路过于冒进而冉求过于退宿,所以孔子就要求子路不要“闻斯而行”,而要求冉求“闻斯行之”。这一退一进中可以欣赏其作为人师的挥洒自如,亦可窥视其因材施教的真谛之所在。翻开《论语》,随处可见其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许多篇章也栩栩如生地记载了孔子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案例。宋代的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归纳过孔子的教学方法,“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也正是孔子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

7、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的教育方法。孔子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尊重差异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异,使弟子各有所长,各归所处,各有所发展。  当私人讲学变为现代教育的时候,当学校教育如流水线生产而使教育失去了当初的那份活泼与青春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温这远古而历时弥新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正确面对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引导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从而促使每个个体得到解放与发展。  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学记》中记载

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