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

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

ID:1454509

大小:3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1

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_第1页
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_第2页
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_第3页
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_第4页
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说石刻和史料在作证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兴到衰、直至灭亡,或者延续。海清寺阿育王塔就是一个最好的范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市革命委员会、市文教局在阿育王塔前镌刻两块碑刻说明:该塔造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26年)。古迹、遗存、史料永远在“说话”,它是历史的见证。有了它们,就会给现今的社会带来人文和人气。随之而来的就是商机,给地方带来繁荣和兴旺。这就是良性循环,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海清寺阿育王塔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对于打造今天的港城成为国际海城市、旅游城市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笔者终身有幸,与宝塔相邻为伴。常年与石

2、刻及历史爱好者尽心潜挖、考证、研讨,对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演化过程,有了一点新的看法,现汇报如下:一、五代十国(晚唐)之说(907年—960年):l、明海州通判唐伯元《游青峰记》碑云:“...寺前有塔,起梁宋年间。”即923年—960年之间(《嘉庆海州志》);②宋海清寺塔壁碑记云:“...时大宋建隆元年...。”即960年(连云一瞥);③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革命烈士姜国元诗云:“炎宋初期见塔新...”即960年左右(花果山山志);④宋刘太素碑(公元1031年)云:“煨烬之末,舍利辉赫...(说明晚唐是木塔)。...本吴境之东偏废址...”即902年—937年(花果山山

3、志);⑤宋盛延德(公元1025年)、苏可久(公元1028年)、单和(公元1032年)等多块碑云为:添修、同修、同兴、添兴等字语中推断,即1023年—1032年建造或添建此塔,(花果山山志)。三武灭佛中第三次灭佛,在唐武宗(李炎)841年至846年,而宋刘太素碑(1031年)云该塔在吴境(902年—937年)时为废址,明显地使我们感悟到,从841年到937年之间,海清寺阿育王塔是不复存在的了。从上述浅析中,晚唐时期修建的海清寺塔应该在937年至960年之间,也就是说,北宋之前就有了木质宝塔,是七层楼阁式宝塔。(注:五代梁唐时期云台山为吴国属地)二、大唐之说(618年—907年):

4、①在塔附近乡里,至今还流传着唐初将相尉迟恭(敬德)和魏征造塔镇龙穴的故事。(连云港史谭07.2期35页)。②连云港市情02年第三期李康所写“千年古塔——海清寺阿育王塔在唐朝末年就倒掉了...”③宋柳峦碑(1023年)云:“此塔镇在海城灵基山(今鸡鸣山)东南角,大唐第二之尊...”。④宋刘太素碑(1031年)云:“...添修...,审其列,斯为第二”。⑤唐孙富乐碑云:“万岁通天元年(696年)2月6日,清信佛弟子孙富乐开此寺(禅兴寺)道通东海寺(海清寺)”。(注:唐代佛寺开始在寺旁建塔,另成塔院。中国的佛塔14页)⑥宋塔壁碑(960年)记云:“其宝塔也,瞻为不朽之年”。⑦唐高僧释

5、道世所作法苑珠琳(成书于681年)明确指出:“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注:757页至1049页)⑧新发现的礼佛提名功德碑(唐人平百济国碑663年,三面碑文),有力的证明,这里是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的道场,是佛教学道、行道的场所。从上述仅举之例中,唐朝或更早以前就有佛寺存在了。三、隋朝之说(581年—617年):①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修缮宝塔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塔底层东南角外柱内侧里,发现一块刻有巨平村字样的青砖,后被文管会收藏。(注:巨平村指今朝阳韩李村。汉朝就有巨平山了,今犹在。)②新发现的礼佛提名功德碑(唐人平百济国碑663年)与法门寺文化史89页上描述北周碑刻形式一样,立

6、面上刻有上柱国、柱国、检校及大象(579—581)纪年等多名人员名称。③众所周知,1958年之前,海清寺塔东南约80米处,有几十座和尚锥群。宝塔正南方70米处有旗杆夹石,塔中轴线北有庙宇围圈改成塔寺小学,说明早期佛教是以塔为中心,后发展周围有佛寺、礼敬崇仰的(参阅《中国的佛塔一书》)。足见该寺院规模之大、佛教之深远。④隋唐史上册163页云:“仁寿元年(601年),...分途送舍利于三十一州内起塔,...二年正月(602年),复以所余舍利,分布于五十一州,依上年同样起塔。...专检校行道之事”。“而新发现的礼佛提名功德碑(唐人平百济国碑663年)上六次题有上柱国人员名单,二次题有

7、检校人员名称,正面又有佛教用语(笔者不解),碑记形式和该书所云极吻合相似。(注:中国佛塔一书55页云:仁寿四年(604年),...又下令三十州增设宝塔。)⑤唐法苑珠琳中云:隋开皇三年(583年),海陵(今牛山)沙门惠盈,六时礼三千佛,救民疾苦之厄,一日讲法诵经,有神拥从,...云往东海(今海州)巡行,盈为设食授戒而去。”⑥《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裴松之(372—451)注引《江表传》曰:时有道士琅琊(今赣榆)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⑦《后汉书.包咸传》:因住东海,立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