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封锁》课件1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封锁》课件1

ID:1466352

大小:1.15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1-11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封锁》课件1_第1页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封锁》课件1_第2页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封锁》课件1_第3页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封锁》课件1_第4页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封锁》课件1_第5页
资源描述: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封锁》课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作品导读三、写作手法一、作者简介文章讲解一、作者简介张爱玲——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家世●才情●爱情张爱玲童年时的照片一、作者简介张爱玲,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30年改名张爱玲。祖父张佩纶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母亲是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和画家。因此张爱玲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而离家出走,张爱玲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

2、染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使张爱玲从童年起便有了强烈的孤独感。张爱玲是孤独的,她笔下的人物也是孤独的。●家世张爱玲的祖父张爱玲的父亲张爱玲的母亲张爱玲三岁便会背唐诗,七岁便会写小说,九岁开始向报社投稿。1943年,张爱玲正式写小说,《沉香屑—第一、第二炉香》为其处女作,此后,《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琉璃瓦》、《连环套》等相继发表,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高潮期,形成自己的艺术峰巅,以后一直没有逾越它。由于她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使她对色彩、衣饰、音乐、生活场景都具有别具风格的看法和认识

3、。一、作者简介●才情张爱玲遗物●衣服张爱玲遗物●唇膏眼影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半年后结婚,对方是个左派作家,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一、作者简介●爱情胡兰成张爱玲与赖雅中老年的张爱玲《封锁》体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都被有形无形的“封锁”隔开了。……尽管张爱玲很少在文本中运用“孤独”这个词汇,但

4、这种孤独感却已经在“私语”的语境中倾泻无余。这是一种渗入到潜意识里的孤独,使得她的作品常常笼罩着一种苍凉感。一、作者简介环境:被“封锁”的电车里人物:乘客(主要——吕宗桢、吴翠远)情节:开端——电车被“封锁”发展——车上人的不同表现高潮——吕、吴二人的交谈及心理活动结局——“封锁”开放,大家都回到自己生活的常态二、作品导读老上海有轨电车二、作品导读《封锁》可从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封锁前——重复、无聊、不堪、贫乏冗长的日常生活封锁中——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解锁后——生活本身容不得浪漫,终

5、究要破灭,并回到庸常的日子这种“常态—反常态—常态”的情节转换过程,突显了主旨。《封锁》隐含的寓意: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有形的“封锁”无形的“封锁”二、作品导读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电车上的“封锁”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也是

6、一场试验,它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二、作品导读老上海生活场景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三、写作手法麻木者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也表现在叙事技巧上.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其独特性在于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采用,使描写对象陌生化,即使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或事件经过艺术处理,或放大或变形,由审美的自

7、在之物转变成审美对象,唤回了读者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物,进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三、写作手法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性:请同学们在课后的时间从张爱玲的作品中(包括《封锁》)找出一些妙语,并指出妙在何处,分析它的艺术性。例如:“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联想,“生命像圣经”,《圣经》经过无数种语言最终译成了上海话一般遥远,因为翻译来翻译去的缘故,使人

8、产生“隔膜”。有人说,如何毒哑一只夜莺,做翻译吧。翠远在不经意的测卷中,灵光一闪地醒悟,自己与真实生命的隔膜,就像翻译与原著的隔膜。抽象的感觉,借助形象的联想,让人突然有所感悟。课后作业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