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ID:14697457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0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_第1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_第2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_第3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

2、者宗之。……可谓至圣也!”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北宋名将赵普原先读书不多,晚年常读《论语》,手不释卷,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因而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论语》一书,内蕴

3、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一、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道德意志

4、和道德信念。他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主张,要求学生“志于道”,并达到“乐道”的最高境界。他赞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虽生活清苦也安贫乐道“不改其乐”,执着于崇高的理想追求。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明了只要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道德考验。孔子要求学生学会自我克制,在不如意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并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思维方法。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要求学生少说多做,反对夸夸其谈,提倡“言必行,行必果”。孔子要求学生勇于承认并敢于

5、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认为,“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自觉,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孔子的道德自省还体现在他“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体验。二、孔子的学生观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

6、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

7、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

8、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