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

ID:14723417

大小:3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30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_第1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_第2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_第3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_第4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山东林业科技2011年第2期总193期SHANDONGFOR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2011.N0.2文章编号:10022724(2011)02—0031—04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于文胜,王远飞.,梁玉.,王强.(1.烟台市园林管理处,山东烟台264009;2.烟台市芝罘区环境保护局;3.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摘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划分,开详细介绍了各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演

2、替规律.研究区植物种群的演替过程为:盐质荒地——盐地碱蓬——柽柳——草地.这些种群大多数处在较低演替阶段,芦苇+柽柳种群和白茅+柽柳种群接近草地群落的演替阶段.湿地恢复结果表明,恢复区植被群落呈正向演替,湿地人工恢复具有可行性.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其他类型湿地的恢复及改善其生态功能具有指导作用.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演替;湿地修复中图分类号:S718.53文献标识码:A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流三角洲之一,受海洋和黄河河道摆动,径流侧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我国暖温带地区最年轻,最广阔,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口滨海湿地.由

3、于三角洲地处海陆交接地带,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灾害频繁,这一新生生态系统表现出易变性,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有关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特点,许多研究文献已有所涉及_1],客观地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特点,深入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自然演替规律以及遵循演替规律进行人工湿地植被恢复],对指导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尤其是指导黄河三角洲生态林业建设有着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1试验区概况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

4、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总面积15.3万km,设有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7.9万km,占总面积的51.63,缓冲区1.1万km.,占总面积的7.19,实验区6.3万km,占总面积的41.18.试验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下属的黄河口管理站保护区内,中心地理坐标为N37.4651.7",E119.05O7.5.其地貌特征为海拔小于7m的低平原.本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196d.降雨较少,且蒸发旺盛,年均降雨量55

5、1.6mm,年均蒸发量为1962mm.2研究方法作者于2007年至2009年植物生长季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较系统的湿地植被类型及群落样方调查,调查时,对不同的湿地植被群丛设定2×2m(草本湿地)或4×4m(灌丛或小乔木湿地)的样方,每一群丛类型随机调查5~1O个样方,利用GPS确定样方的经纬度位置,观察并描述样方的地貌及地表积水条件,采集,测定了部分样方0~20,20~40cm深度土壤样品的含盐量,确定了植被群丛的建群种,优势种及常见伴生种,测定了样方中各种植物的高度,多度和盖度.根据各群丛类型的空间分布规

6、律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并对恢复区内外的植被生态特征进行比较,并依据自然演替规律对人工恢复湿地的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的评价.3研究结果3.1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泥沙淤积而成,其成土过程也就是土壤脱盐和地面不断抬高的过程,因此,成土年龄白海向陆不断增加,所以生态系统的空间演替可以看作是时间演替的缩影.利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样本分为3个大类,即:①盐地碱蓬收稿日期:2Ol】一O3—18*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及趋势研究"?31?山东林业科技201

7、1年第2期(Suaedasalsa(Linn.)Pal1.)占主导地位的种群;②柽柳(TamarixchinensisLour.)为优势种的种群;③芦苇(Phragmit~saustralis(Cav.)Trin.exSteud.)为优势种的草本种群,并被进一步划分为12个小类.这3个大的种群模式构成了3个自然演替阶段:碱蓬种群阶段(I);柽柳种群阶段(II);草地阶段(Ⅲ),反映了物种和环境梯度的关系.每个演替阶段按照演替时间的长短,土壤盐碱化程度,土壤水分状况及优势种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不同的种群阶段.3.1.1碱蓬

8、种群阶段(I)盐地碱蓬为优势种,分布在地势低洼,具有较高土壤盐分含量,靠近海岸线的地方.这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处在初级阶段的先锋种群.先锋种群是一个开放的种群阶段,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盐地碱蓬出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这时有的耐盐物种便开始入侵,种群开始出现分化,进而形成盐地碱蓬为优势种的种群结构.根据种群特色,这个阶段可分为两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