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doc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doc

ID:14775143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0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doc_第1页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doc_第2页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doc_第3页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内容摘要:中关村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硅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了中关村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产业集群机制的缺失和高技术产业集群优势的缺乏是制约中关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关村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国家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因此体现一国科技水平的高科技产业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代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关村在国民经济中占

2、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关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今后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分析中关村发展面临的瓶颈及突破瓶颈制约的途径。    中关村发展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在改革浪潮的带动下,1980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陈春先研究员率先在中关村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这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雏型。1983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的积极探索。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

3、科技企业先后建立,到1986年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形成了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鼓励了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中关村从此迅猛发展。自1987年底到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多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平均增长

4、53.9%,36.9%,64.5%,125.7%。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上同意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包括一区五园: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其中海淀园拥有以中关村为核心的75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和30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各园区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增长迅速,截止2002年,中关

5、村科技园共有企业9500多家,2000年后以每年新增3000多家的速度增长。2002年其增加值达到519亿元,技工贸总收入为2404.8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11.9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0多万人,带动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4  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但如果我们从横向的比较来看情况则不容乐观,美国硅谷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早在1998年其增加值就达到2880亿美元,中关村与硅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产

6、业集群角度看中关村发展面临的瓶颈    中关村充其量只是形成产业集聚而非产业集群,这是中关村发展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区内企业集聚存在脆弱性,集聚效果不明显。中关村区内的企业和机构彼此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性不强,又缺少与区内产业配套的外商投资。据北京市社科院2001年初对中关村的摸底调查得知,中关村的企业数量达7000多家,但产业链条并未形成,实际上有大企业而缺乏龙头企业,也没有龙头产业。尽管中关村企业自主开发的技术占了3/4,但却没有多少核心技术而且进入商品化阶段时,多数企业却与外地企业

7、合作,依托外部平台。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上下游关系尚未形成,企业的集聚效果微乎其微.其他高新区的情况更是如此。  缺乏产业集群机制。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中关村汇集了9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73所高校,以中科院为龙头的232个科研机构,约50万科技大军,比硅谷还多20万人,更高于新竹的8万人,智力密集在全球首屈一指,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致使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的重要外溢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

8、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没有发挥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缺乏合理完善的体制。首先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松散。其次是政府与学校和企业的关系,目前政府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转到宏观管理上,对学校、企业的管理比较直接细致,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多少创新动力。中关村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区内的风险投资机构进入,这样难以扶持缺乏资金的优秀项目和创业者,对大型高技术创新项目更是无能为力,这就使得产业技术与资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