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巧妙引导 培养个性.doc

激发兴趣 巧妙引导 培养个性.doc

ID:14812279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30

激发兴趣 巧妙引导 培养个性.doc_第1页
激发兴趣 巧妙引导 培养个性.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激发兴趣 巧妙引导 培养个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激发兴趣巧妙引导培养个性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认为,只有充分重视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会写”为“我爱写”,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放飞心灵,激发其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改变其指导方式,注重激励,巧妙点评,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习作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词:写作 兴趣 方法 个性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2、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际教学中,学生怕作文,一见作文就头疼。我认为,只有充分重视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会写”为“我爱写”,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放飞心灵,激发其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改变其指导方式,注重激励,巧妙点评,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习作的快乐。针对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一、适当选题,激发兴趣现在很多小学生有“怕作文”的畏

3、难情绪,加上平常小学生还没有积累素材的意识,写作视野过于狭窄,为了应付作文任务,学生们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假、大、空”的骗局。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题材,通过日记的方式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擦亮独特的慧眼,开阔视野,激活学生那颗敏感的心。二、融入生活,体现真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新鲜题材,培养对“写点”的灵敏度。比如在描写春天时,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的花园旁,请他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春天。闭着眼睛、仰起小脸的孩子们很快闻到了花儿

4、的芬芳、小草的清香,听到了鸟儿的叽叽喳喳声、流水的叮咚声,感受到了春日照耀的温暖、微风轻佛的舒适……三、自由表达,放飞心灵小学生习作能够“自由表达”就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首先应该将习作内容放开,如果教师每每进行习作指导时都是以范文为版本,人为地对学生的习作内容加以限制,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就会使学生个性压抑、兴趣索然、视野狭窄,导致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创作力受限。学生哪怕是不成熟的,也要去探索、尝试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以求形式多样,发展他们的个性。四、阅读延伸,开阔视野课外延伸阅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5、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当前,很多家长和学生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读物,向课外阅读拓展,推荐同题材作品或推荐同一作者作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丰富情感体验和文化积累,为自由习作磨制生花妙笔。2五、改变方式,个性指导“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习作指导模式过于整齐划一,从确定中心到选材、组材,从怎样开头到怎样结尾,甚至每段话里该用哪些词语都一一“喂”给学生,然后教师精批细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缺少个性化的指导。经常采取这种做法,必定束缚学生的手脚,遏制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思维发展,更谈不

6、上让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了。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作文指导方式,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对学生习作中常见的“不知如何下笔”、“跑题”、“用词不当”、“主次不分”、“言之无物”等共性问题,要在课堂上举出正反例子,每次集中一个问题加以详细讲解,绝对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刀切”。六、注重激励,巧妙点评习作的评语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隧道,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圣洁无私之爱的平台。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以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待,注意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要巧妙点评,让批语充

7、满人性化、个性化,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习作的快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让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反思、及时总结,使学生真正喜欢作文,提高习作能力。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3.《山东教育》.小学刊,2010年9月。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5.《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