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复习提纲

新版七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复习提纲

ID:14870936

大小:5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0

新版七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复习提纲_第1页
新版七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复习提纲_第2页
新版七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复习提纲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版七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复习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七上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复习提纲第一章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2、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3、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并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灾难)。1.2观察和实验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

2、判断。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人们直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叫做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和工具进行的观察,叫做间接观察。观察还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观察4、认识实验室里的集中仪器仪器名称主要用途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加热试管夹试管加热时夹持试管用试管架放置试管或晾干试管用停表测量时间间隔用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的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大小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大小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酒精灯用于加热物体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2.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

3、(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3.单位换算过程[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4、长度的测量用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a)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刻度尺紧靠被测物体b)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c)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

4、的最小刻度决定。d)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5..特殊长度的测量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零刻度线。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6、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7、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³”表示。常用单位米³、分米³、厘米³、升、毫升。单位换算:1米³=1000分米³1分米³=1000

5、厘米³1升=1分米³1毫升=1厘米³8、体积的测量测量方法使用的工具单位固体体积规则体积=底面积*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刻度尺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不规则间接测量法(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量筒或量杯(细棉线、金属环)液体体积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量筒或量杯升(L)、毫升(mL)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2)看正确: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上密下疏10.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①排水

6、法②针压法③重物法④薄膜法⑤替代法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在量筒内放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把固体浸入水中读出固体和水的总体积V2,则固体的体积V=V2—V1。1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12、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1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分,每一分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14、温度计的使用: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③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

7、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15、体温计里有一段很细的弯曲的管子,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它,遇冷收缩通不过它,因此可以离开被测者读数。16、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