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

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

ID:14896940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0

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_第4页
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13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照射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入院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照射的13例宫颈残端癌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截止至2014年6月,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①近期疗效:13例患者SCC下降率为(77.8±4.5)%,总有效率为83.3%(10/13)。②近期并发症:13例患者出现近期并发症4例(4/13),为I

2、级直肠反应。结论对于宫颈残端癌老年患者,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照射,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宫颈残端癌;近距离腔内照射  子宫颈残端癌是指子宫次全切除术后,残留宫颈发生的癌,临床上相对较为少见;同时,因子宫体已切除,使其在治疗上有一定特殊性,传统的放射治疗要达到满意的疗效存在诸多困难[1]。为提高子宫颈残端癌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我院自2012年起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照射治疗老年宫颈残端癌患者1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南京

3、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妇科放疗科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入妇放科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近距离腔内照射的老年宫颈残端癌患者,共13例,患者既往均无盆腔恶性肿瘤的病史。患者平均年龄为(63.0±3.8)岁;均为Ⅱb-Ⅲb期(FIGO,2009年),经病理证实明确诊断鳞癌12例,腺癌1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异常阴道排液、出血及接触性出血。本次发病距末次手术的时间为(9.8±3.7)年。  1.2方法  1.2.1近距离腔内照射根据局部肿瘤情况如残存宫颈管深度、阴道受侵范围及外照射后肿瘤的退缩情况,选择

4、不同类型施源器予以腔内后装治疗,1次/w。根据残存的宫颈管深度不同,个体化选用不同的治疗计划:深度≥2.5cm,采用宫腔管布源2~5cm,A点为处方剂量参考点;如果<2.5cm,结合肿瘤大小及阴道受侵范围,予以阴道卵圆球或阴道模等施源器,处方剂量参考点为放射源旁0.5或1cm,计算肿瘤基底剂量。宫颈残端癌A点、阴道肿瘤基底处(黏膜下0.5或1.0cm处)累计总剂量达80.0~85.0Cy(为2.0Gy每分次的等效生物剂量),膀胱及直肠参考点<70%处方剂量。  1.2.2三维适形调强外照射患者摆好体位后用真空体模固

5、定,一般选用仰卧位,双手互握肘关节,放置头顶,双腿自然并拢。CT模拟机全腹部增强扫描定位,扫描范围从横膈至坐骨结节下缘下1cm,层间厚5cm。由CT医师和妇放科医师共同阅片,确定实体肿瘤靶体积(GTV)和临床靶体积(CTV),GTV包括妇科检查及影像学上可见的实体肿瘤区,具体为残存宫颈肿瘤、受累宫旁组织、肿大淋巴结,CTV包括GTV、全部残存子宫颈、宫旁组织及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域(闭孔、髂内外、骶前、髂总及腹主动脉下段)、下界距阴道受累病变下缘2cm。以CTV为基础向头、脚、前、后、左、右各方向外放0.5~1cm,形

6、成计划靶体积(PTV),在CTV上、下2cm处之间的全部CT扫描层面分别勾画出危及器官,包括脊髓、肾脏、小肠、结肠、直肠、膀胱、盆骨和股骨头。靶区勾画结束后由物理师通过调强放疗计划系统设计,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5~9野等中心子野优化照射,处方剂量95%PTV为45.0~50.4Gy,分割为1.8~2.0Gy/次,5次/w,共25~28次完成[2]。  1.2.3同步化疗方案放疗期间同步进行奈达铂30~40mg/m2周疗,共4~6w。  1.3观察指标近期疗效参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疗效判断标准:完全缓解(C

7、R)原发及所有转移灶均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w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最小径的乘积缩小>50%,并维持4w以上;好转(MR)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最小径的乘积缩小>25%,但25%,或新病灶出现。总有效率(RR)=CR+PR[3]。采用酶联免疫法观察所有患者放疗前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水平[4]。放疗相关并发症的评估按照1988年的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和欧洲癌症研究中心(RTOG/EORTC)放射反应的评级标准,自放疗开始之日起3个月之内发生的放射性反应为急性反应,3个月后发生的放射性反应为晚

8、期反应。  2结果  2.1近期疗效所有患者均在放疗前及放疗后3~6个月内进行临床、CT等检查;同时,鉴于SCC有助于宫颈癌患者诊断及跟踪监测,我们收集13例患者放疗前后血液标本。结果显示:13例患者SCC下降率为(77.8±4.5)%;CR6例,PR4例,总有效率为83.3%(10/13)。  2.2近期并发症13例患者出现近期并发症4例(4/13),为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