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doc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doc

ID:14970346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1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doc_第1页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doc_第2页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doc_第3页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内容摘要: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入手,根据现存问题就如何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提出了举措。  关键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分布着高原特有的植被生态系统,是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和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主要集中地。三江源区又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源”和生态安全制高点,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区要实现社

2、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抑制生态恶化的状况,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对本地区以及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江源区生态的战略地位    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其中黄河总水量的42%、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该地区。“在三江源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26个。三江源区作为

3、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32%,是全国湿地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这些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是三江源区重要的水资源蓄积调节器。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影响全球气候,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它以强大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大气环流,形成了亚洲季风,使南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北至中亚、西伯利亚平原,东至阿留申群岛、日本的广阔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都受其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夏季,青藏高原的荒漠草地、戈

4、壁具有很强的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成为巨大热源,使其上空形成强盛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即青藏高压,它引导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空的部分暖湿气流(即西南季风)北上,给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带来丰沛降雨,使其成为风调雨顺、广种禾黍的鱼米之乡。冬季,青藏高原又如同一块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北极南下的寒冷气流,使东亚西部地区的热带森林界限向北延伸至北纬30度地区。三江源区的大面积森林冰雪资源对调节气候起到主导作用,它不仅控制着高原上的气候和生物进程,并在高原周围辐射形成下沉气流而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是一些珍稀

5、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然领地,至今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孑遗物种,而且在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中,进化发育形成了一批高原特有的物种。“4据不完全统计,区内现有种子植物73科、390属、1713种,其中优良牧草80余种、野生植物1200余种(其中许多具有药用价值);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14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藏原羚、马麝、棕熊、猞猁、盘羊、藏雪鸡等37种。其中,这里拥有世界珍稀濒危植物3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100多种。”  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

6、的协调发展。三江源头森林茂密,牧草丰茂,土地肥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摇篮,而且还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间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三江源区植被破坏,使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这种生态退化负效应给下游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如果森林、植被得到保护,涵养水源功能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气候调节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不仅当地受益,而且全国乃至全球受益。因而,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

7、题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突出表现在:一是湖泊面积缩小。三江源区原本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冰川广布。但多年来,这里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缩小甚至干枯。如青海湖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湖水下降3.35米。青海省到目前已有2800个湖泊已不复存在,

8、剩下的1000多个湖泊也日益萎缩。二是江河流径量明显减少。根据水文观测资料,黄河源头,年平均流量呈下降趋势,1997年的汛期断流时间长达226天。上世纪90年代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27%、24%和13%。三是草场退化,沙化加剧。据不同年代的卫星照片解译分析资料统计: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的年平均退化率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3.9%上升到90年代末的7.6%,高寒草原平均退化率在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