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

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

ID:14973693

大小:27.9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31

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_第1页
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_第2页
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_第3页
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_第4页
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昭君怨”到“和亲赞”——元代昭君文学作品主题的流变及其成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昭君和亲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妨称之为“昭君文学作品”。从目前学术界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元代昭君文学作品约有140首(部),其中,诗、词、散曲约有130余首,戏曲作品4部(今仅存马致远《汉宫秋》)。在作品主题和情感格调上,元代昭君文学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与变化:元初以抒写“昭君怨”为中心内容,中后期则一反“昭君怨”格调而大唱“和亲赞”的新声。这种文学主题和情感格调的变化同当时政治生态息息相关,侧面反映了元代多民族从隔阂对抗逐渐走向融

2、合的客观现实。一西汉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无疑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自东汉以来昭君文学创作绵绵不绝,但这些作品所歌颂的昭君故事大都早已远离史实,不过是文人作家们“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而已。元初从事昭君文学创作的作者大都是金宋遗民,如元好问、汪元亮、方夔、王元节、艾性夫、马致远等等。在金元、宋元国家破灭、民族沦亡之际,文人作家们沉重的迷惘与伤感之情可想而知,传统昭君文学创作中的“昭君怨”故事自然会引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共鸣。于是,在宋末元初遗民作家的笔下,昭君故事和昭君形象几乎无不显现出悲怨哀

3、伤愤恨的悲剧色调。这些作品的主题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深切同情昭君的不幸命运宋末元初昭君文学作品大多浓墨重彩地抒写昭君远嫁大漠的凄凉和悲愁,如: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元好问《玉楼春》)①汉使年年去复来,长安不见低烟雾。寒沙击面雁飞秋,手抱琵琶泪暗流。上弦泠泠写妾苦,下弦切切写汉羞。(方夔《明妃曲》)妾身只有愁可必,万里今从汉宫出。……飞鸿不解琵琶语,只带离愁归故乡。(刘因《明妃曲》)一朝结束嫁荒陲

4、,一马导前五马随。老奚并辔相笑语,双袖自抱琵琶啼。边风吹碎心如梦,云长只有孤鸿送。(艾性夫《昭君出塞图》)风沙满宫衣,惨淡余香歇。哀弦湿丝泪,泪尽弦亦绝。(周权《明妃曲》)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凌台下,淡烟衰草黄沙。(马致远《天净沙》)……元好问,金朝著名诗人,元灭金后隐居不仕;刘因,元初著名诗人,元灭南宋后,屡作哀宋之文;方夔、艾性夫、马致远、周权等亦为金元、宋元易代之际浪迹江湖、隐居山林的遗民作家。在这群民族失落感强烈的遗民作家笔下,昭君远嫁大漠,孤苦伶仃,黄沙茫茫,西风猎猎,玉颜花

5、面泪长流,琵琶声断心如碎,年年望断南飞雁,思归故乡不可得。这是何等的凄苦不堪,令人伤悲!还有一些宋末遗民将昭君悲剧与现实悲剧联系在一起,如汪元量《昭君墓》云:“一昔王昭君,远嫁单于去。上马出宫门,琵琶语如诉。昔作汉宫妃,今作胡虏妇。别来岁月深,竟入泉下路。还知身后名,青草覆孤坟。”汪元量,南宋宫廷琴师和爱国诗人,曾亲历“德祐之变”:宋恭帝(瀛国公)德祐二年,即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统帅伯颜率部进攻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文天祥以右丞相入元营谈判,被扣留。不久,伯颜攻克临安,虏南宋全太后、恭帝赵显及大批

6、宫女北归。作为宫廷琴师,汪元量一同被虏北去,在历经颠沛流离之苦、目睹大批宫女被迫远离家乡之后,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远嫁大漠的昭君,不禁感慨万千。“昔作汉宫妃,今作胡虏妇”,既是昭君不幸命运的写照,更是南宋被虏北上的嫔妃宫女们悲惨遭遇的写照,当年昭君奉诏远嫁虽属不幸,但尚能留下青冢之名,而今大宋皇太后、宫女被掳入异邦,蒙羞受辱,她们只怕连尸骨葬于何处也无人知晓,岂不令人伤悲。(二)抨击屈辱的和亲政策,讥嘲无能的文臣武将宋元易代之际,面对风云变幻的残酷现实,无数文人士大夫反思民族历史,认为错误的媾和政策和文武官员的腐

7、败无能是国家民族败亡的祸根,虽然宋朝并无女子和亲之策,但君臣上下腐败享乐,对外长期推行进贡与割让土地的卖国政策,终致民族沦亡。元初大量昭君文学作品正是借昭君和亲悲剧来揭露抨击宋王朝的失策和昏庸无能,以宣泄心中的愤懑。如:女色自矜还自误,画史欺君君莫怒。甘向匈奴作妇翁,而翁首祸羞千古。(艾性夫《昭君出塞图》)寄语汉飞将:此计诚太拙。蛾眉岂长好,不久为枯骨!(周权《明妃曲》)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王思廉《昭君出塞图》)低拨琵琶怨思长,不禁尘染汉衣裳。君王岂是无奇策,闲却

8、将军用女郎。(陈宜甫《昭君出塞图为姚承旨赋》)草色又能白变青,怪渠妍丑一毫争。自缘谋国无长策,枉使毛生受恶名。(尹廷高《昭君》)汉家天子昏庸无能,想不出治国安天下的良策,只得用美女和亲这样拙劣的方法来应付匈奴的侵凌,甘心情愿做含羞忍耻的妇翁,以维持边境暂时的安宁,殊不知“蛾眉岂长好,不久为枯骨”,美色和亲岂能满足外敌无穷的贪欲而招致亡国之祸?批评汉朝和亲计拙无疑是宣泄对宋朝推行妥协投降政策的不满之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