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中感受来自民间的美,

在寻找中感受来自民间的美,

ID:14980313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1

在寻找中感受来自民间的美,_第1页
在寻找中感受来自民间的美,_第2页
在寻找中感受来自民间的美,_第3页
资源描述:

《在寻找中感受来自民间的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寻找中感受来自民间的美,在思考中领略非物质文化的魅力”——《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反思 广州市南海中学高中部孙茜《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中》)一课,我是以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第18课《中国民间美术》的内容为基础,加以拓展,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理念,旨在让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得以体现和升华。针对这一课,罗开源、江冰、沈德祥三位老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在教学设计中理清思路,强化亮点,明确目标,让我获益匪浅。2011年4月8号第八周周五

2、,在广州市南海中学高中部进行了“广州市中小学美术十佳教师荔湾区优秀课例展示活动”。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展示了《中》一课,荔湾区全体中学美术老师在江冰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了本次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并给出了中肯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增加了我在美术教学探索的路途上继续前进的信心。展示课结束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一、“寻找”让学生体会发现美的乐趣美术鉴赏模块每一课的知识容量大,为了在短短40分钟内完成一节鉴赏课的教学任务,往往是教师拼命的讲,学生则听讲和看图,学生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在

3、《中》一课中完成了相关概念的解说后,不是直接提供民间美术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而是设计了好几个“寻找”的环节:一是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著名画家的油画作品中寻找民间美术的素材,如陈逸飞的《浔阳遗韵》、刘强的《苗族姐妹》;二是让学生欣赏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片段,并从中寻找民间美术作品;三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要求的类别,从课本上寻找此类别中本组同学最喜欢的一件民间美术作品,并用线描的形式简单画出这件作品的造型或者是最有特色的局部;四是请小组同学在课本文字中寻找本组最喜欢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寓意和象征

4、意义,并简单记录下来,最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四个“寻找”看似简单,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全情投入,层层深入,不知不觉中间完成了对民间美术概念的理解,感受了艺术家们眼中的民间美术作品之美,对课本中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了审美和鉴赏,了解民间美术的分类,理解了民间美术的重要特点——寓意性和象征意义。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寻找”,让他们体会到发现美的乐趣,而在这种发现的乐趣中感受到的民间美术作品之美是印象深刻的!二、“思考”让学生提升审美的境界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什么是“

5、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才能真正了解民间美术的意义与价值。在《中》一课前部分,在讲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的同时揭示了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思考,先给出6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并判断哪些是“物质”哪些是“非物质”,给出正确答案后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点,最后再讲解其概念。同学们通过直观的欣赏图片再动脑思考这一过程,对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更深刻,对民间一代

6、一代口口相传的珍贵“遗产”肃然起敬,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在《中》一课后部分,提供了广东省的几大类民间美术作品与代表人物的资料,并简单介绍每类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有的从辉煌到没落,有的从繁荣到消失再到新兴,有的现在被重新重视,有的后继无人,有的马上面临消亡,当学生在感慨民间美术的命运多舛的同时,教师又给出了一个思考题“当民间美术遭遇到传承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同学们马上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组织语言回答。这一思考过程让学生拓展了思路,提

7、升了审美的境界,领会到不仅要会欣赏美,还有责任让美继续传承。三、不足之处《中》一课由于内容多,学生活动较多,导致最后时间有点不够用,大约拖堂了2分钟才完整的结束这节课。在之后的评课活动中,老师们热情的针对这节课抒发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我觉得对我启发帮助特别大,特简要记录如下:罗开源老师指出这节课十分紧凑,时间不够用可以浓缩欣赏《云南映象》片段的环节,挤出一点时间。另外课件的文字部分可以再清晰一些。江冰老师肯定了本课浓郁的人文气息,并指出在这一课中“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哪个是本课的重点值得

8、再斟酌。沈德祥老师指出课件中出现的广东省年画的资料采用广东佛山年画更具代表性。黄楚玲老师提出可以合作尝试“同课异构”,她那里有一些民间美术艺人的资料,运用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感触更深。另外冯国华、郑洪未、林智伟等几位老师也诚恳的表达了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与建议,让我十分感动。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很庆幸能有这次机会让我与这么多优秀的老师沟通交流,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自省“传不习乎?”,传道授业解惑是建立在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基础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