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件7(岳麓版必修三)

历史: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件7(岳麓版必修三)

ID:1500140

大小:1.68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7-11-12

历史: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件7(岳麓版必修三)_第1页
历史: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件7(岳麓版必修三)_第2页
历史: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件7(岳麓版必修三)_第3页
历史: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件7(岳麓版必修三)_第4页
历史: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件7(岳麓版必修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件7(岳麓版必修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故而知新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兴办洋务维新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革命派暴力革命,创民主共和国器物层面制度层面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邓小平邓小平理论事件领导理论第22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仙游一中何泉清金门大旦岛上的标语厦门环岛路上的标语专题四 孙中山的三

2、民主义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曾用名:中山樵.孙中山(1866-1925)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895年创立兴中会,投身民主革命1905年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推翻封建帝制

3、,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捍卫共和制度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你知道孙中山一生中的大事吗?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序号人物比例%1孙中山76.52毛泽东75.83林则徐64.54邓小平55.75鲁迅55.1材料一 民国初期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十位历史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材料二2005年,对在校高中学生3000人进行历史问卷调查,排列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

4、影响较大的十位历史人物。结果(部分)如下: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孙中山的民主追求,集中体现在哪里?——三民主义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三民主义一、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开展“商战”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失败①鸦片战争后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以失败告终△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国的志士仁人先后提出了哪些变法救国的主张?结果如何?变法救国主张1、产生背景: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三民主义一、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①鸦片战争后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以失败告终1

5、、产生背景:△孙中山早年是怎样救国的?结果如何?上书改革碰壁民主革命②孙中山上书碰壁,转向民主革命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三民主义一、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①鸦片战争后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以失败告终1、产生背景:②孙中山上书碰壁,转向民主革命③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开始民主革命需要纲领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便应运而生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三民主义一、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1、产生背景2、思想渊源: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②中国的大同思想③进化论④单税社会主义⑤马克思主义△阅读课本P93第2—5自然

6、段,想一想:三民主义有哪些思想来源?多元并且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不断融铸创新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三民主义一、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二、从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并制定其纲领孙中山为同盟会亲笔书写的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三民主义一、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二、从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前提)民权主义(核心)民生主义(补充发展)反对民

7、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民族主义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孙中山(1906)2.局限性:1.实质: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材料一: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同盟会宣言》(1905)民权主义材料二: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

8、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1906)1.实质:反对君主专制政体2、局限性: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同盟会宣言》(1905)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民生主义没有废除封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