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

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

ID:15013737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1

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_第1页
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_第2页
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_第3页
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_第4页
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若干思考  教学目标确定很不容易?这在很多老师想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如果不是公开课,大概惯性使然,“教学目标”会直接从教学参考书移植到教案中来;即使要上公开课,也会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上花大力气,很少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叙写上用心。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当前的两个转变:从教学方法转向教学目标;从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这两个转变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  就目标确定和叙写问题,在深入学校调研中,有如下思考:  ●让目标叙写只属于“这一课”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授《搭石》,课后问及目标时,如此确定:  1.会写11个字,积累9个词语。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2、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反思】  不言而喻,这个目标存在很大的问题:  其一:目标不具体,不能体现是本课目标。  其二:目标不全面,不能实现对教学的引领。  其三:目标不能体现年段特点。  其四:目标没有可测性,不能实现对教学的监控和观察。  如果没有看到课题,只是凭借目标的叙写,我们怎么能够断定这是哪一课的目标呢?这样的目标似乎是课课都可以通用,试问,这是课标的要求,还是课时的要求?这样笼统含糊的目标能够引领我们的教学,检测我们的教学吗?  当前,目标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还很严重。究其原因:一是教师

3、没有真正认识到目标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即便认识到了,但是究竟要在本课时达到怎样的程度,引领学生走到哪里,心里还是模模糊糊把握不准;三是语文的检测不同于理科,有些感悟、情感方面的内容是不容易描述的,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不是一节课可以实现的,教师对目标之于教学的作用打了折扣。  那么,本课学习目标如何叙写更能体现“这一课”呢?是否可以如下叙写:  1.会写11个生字,练习写好“暴、堕、衡、序、伏”等字。“伏”字可结合字理加深理解。  2.积累9个词语,联系上下文,利用词典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3.在逐段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学

4、习把握散文主要内容应将主要事件和表达主旨结合起来进行概括的方法。  4.通过朗读想象“摆搭石、过搭石”等四个画面,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揣摩,体会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民风和敬老谦让的美好品质,并能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5.小练笔:观察周围美好的平凡的事物,运用由物及事及情理的结构写一篇短文,表达赞美之情。  为什么这样叙写目标?  首先是这一课的目标,而非“大众目标”。  其次,可以从目标中断定是中年级的目标,是源于“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的,课标第二学段目标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本课的目标叙写也给予了重视,体现了年段的特点。  再次,

5、目标力求用显性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使目标能够可视、可测、可观察。语文学科的目标很多时候是“体会、领悟”之类,那我们就要想,这样不可测的目标该如何叙写?如何将其转变为可视的目标?一条规律――将隐性的目标转变为显性的行为动作。比如本课的“体会品质”,可以转变为“能够用语言表述出来或者能够批注在课文相应的描述旁边”。这样,就将内隐的目标转变为可测目标,对教学起到引领的作用。  ●让目标叙写整合而有序  【案例二】一位教师对《坐井观天》一课教学目标这样确定:  1.认识3个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抓住三次对话,指导朗读。  3.体会两个“笑了”的含义,揭示寓意。  4.认识反问句,并体会

6、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5.给对话加提示语。  6.小组表演课本剧。  7.叙写本故事:青蛙跳出来以后……  8.用“一……就……”口头和书面造句。  【反思】  仔细阅读此目标,发现这位教师对于本课的训练点的确定还是比较准确的,解读也比较深入。教师在努力地从文本中寻找可以训练的语文因素,将之罗列出来。那问题在哪里呢?  首先,目标叙写中没有序。一个恰当的目标,应是环环相扣的目标系列。这样,目标就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教学的指导。无序的目标会干扰教学,思维混乱。  再次,目标叙写欠整合。比如2、3、4条可以合并为:抓住三次对话,指导朗读。第一组在师生合作读中建构“一组对话”的概念;第二组读好

7、反问句的语气,通过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第三组对话,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笑”的不同含义,读出嘲笑和无奈的语气。试想,如此,朗读的目标仅此一条即可明晰。  再比如,5、6条亦可合并。“给对话加提示语”“小组表演课本剧”二者是什么关系?加提示语是学生表演课本剧的一个依托,那么,可以通过先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再表演的方式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如此一来,学习目标就更集中,更简化,也就更明晰。当前,教师在解读教材确定目标时,能够关注语言表达,甚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