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

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

ID:15072265

大小:39.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1

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_第1页
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_第2页
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_第3页
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_第4页
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梁漱溟以“无私的感情”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伦理观【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理性”范畴的“无私的感情”中“感情”的含义,其次分析与明确了“感情”与“家庭”之间的先后关系,最后解释了“以对方为重”及“互以对方为重”的伦理情谊,体现出个体的“以对方为重”的个人准则以及在社会中的“互以对方为重”的社会准则。梁漱溟在解释中国传统哲学时的伦理观点,是国人应当深思并应当坚持的价值取向。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梁漱

2、溟;无私的感情;伦理观;以对方为重;互以对方为重  近年来围绕着梁漱溟的伦理思想进行讨论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在博士论文选题中也一度成为热点,如廖济忠的《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赖志凌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梁漱溟社会结构理论研究》,周祥林的《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以及王珍喜的《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1]在期刊中也出现数篇文章,并提到梁漱溟伦理思想中的感情及家庭等关键要素。如栗玉仕认为“孝悌、慈爱、友恭等人类的真切美好的感情,发端在家庭、培养在家庭并由诸家庭向外自然延伸,进而形成社会通则。”[2]更进一步,陈来对梁漱溟从情感方面讨论伦理作出了精辟地分

3、析,他认为“梁漱溟从‘情感’方面介入‘伦理’的讨论,这很值得注意。这里的‘感情’不是指喜怒哀乐之情或男欢女爱之欲,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类似家庭成员间的亲切关爱的感情。”[3]并接着评价道:“可见他所说的‘伦’是合于孟子‘人伦’观念的,而他所说的‘理’则是不离情的,不是被迫服从的外在律则,他把人与人之间积极的道德感情作为伦理关系的基础和原则。”[4]  在此,本文试图以学者们的研究为基础,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梁漱溟的相关文本以感情为中点和重点,探讨和揭示梁漱溟从感情出发的中国式伦理观。  一、理性与“无私的感情”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梁漱溟伦理观的范围。他的伦理观是建立在儒家范围之

4、内的,是儒家这一派的伦理观。同时,还有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伦理的讨论离不开人,他在阐述伦理时是侧重于从“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人,“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开社会)”,[5]人始终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关系中的一种存在,即离不开社会,也无法单独存在。因此,对伦理的讨论离不开人的社会性这一层因素。  在儒家范围内以及“社会人”这两个方面是梁漱溟伦理学最基本的起点和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得以进一步深化并完善对伦理的探讨离不开在他思想转变时所意识到的另一个概念,即对“理性”这一概念的认识和使用。梁漱溟早年受他父亲论人论事从实用、

5、实利的角度衡量,强调人要追求实用性的学问知识的影响,形成了以利害得失来评判是非善恶的观点,这是人们有自觉的一面,也就是意识的那一面作为人类的心理所在的心理观。之后不久,他的思想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他认为人类心理最根本的不在意识上而是在意识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本能”“冲动”“潜意识”等等。这些都是隐藏在意识背后的东西,是发动行为的深层原因。而在第二次转变中,梁漱溟借用了罗素《社会改造原理》中“本能”“理智”“灵性”的概念来理解人类心理,并将“灵性”改成了“理性”。理性这一概念在梁漱溟的笔下有其特殊的含义,不同于以往哲学家对它的理解,更异于在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之含义。  在梁漱溟看

6、来,“理性”一词所代表的是人从动物解放出来、属于人心的情意方面,与知相区别,知是属于理智之用。理智、理性都是人类在超脱本能生活后所具有的特征,两者都不断地削弱了感觉器官对具体事物所发生的作用,且与此同时,扩大了人的心思这一方面的功能。理智和理性,两者是心思的两面,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区别,表现为前后关系,也即理智要到达一定的地步之后才能开出理性。他说道:  盖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feeling)―这便是理性。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来密切相联不离。……分析、

7、计算、假设、推理……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张的是理性,理性之取舍不一,而要有无私的感情为中心。[6]  知的一面是理智,而情的一面则是理性,两者之间虽相联不离,但理智要到达“无所为”的冷静地步,才能开出“无所私的感情”(亦或“无私的感情”,下同),而这一感情便是理性。理性是建立在“无所私的感情”基础上通过人的生命本性所发出来的,不同于一切伴随着本能从利害得失而生发出来的本能情感。它是在人之为人的深层生命中“作主张”的无私感情,而“作主张”背后的主体是人,人“作主张”,或人能“作主张”,就意味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