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

“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

ID:15103308

大小:3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1

“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_第1页
“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_第2页
“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_第3页
“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_第4页
“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国进民退”争论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近年来,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不绝于耳。由于“国进民退”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它还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关系中国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对争论背后潜存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  一、国企、民企,是否只能互斗而不能共荣?“国进民退”,与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时出现的“国退民进”虽然提法相反,却遵循着同样一条逻辑,即国企与民企是对手关系、对抗关系,彼此之间只能此消彼长、你存我亡,一方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另一方的衰退,二者之间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般来说

2、,民企是指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投资的企业,即私营企业。“国进民退”谈的,也就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比重上升,私营经济比重下降的问题。那么,国企与私企之间果真是绝对对立关系吗?一方的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衰退为代价吗?首先,仅从中国经济总体结构进行技术性判断,如果中国经济只存在国企和私企,那么无论二者数量如何变化,在比例关系上的确会出现一方增多则另一方相对减少的态势。但是,在中国当前资本结构中,除了国有资产、私有资本外,还存在数量庞大的由外资企业所代表的国际资本。各种形式相互交杂,使我国经济矛盾错综复杂,不仅存在国有资

3、产和私有资本的矛盾,还存在着国有资产和国际垄断资本、私有资本与国际资本等矛盾。国有资产和私有资本在数量关系上既可以此消彼长,也完全可以共同增加,或者共同减少。其次,从国企与私企的历史关系来说,二者也从来不是你存我亡的关系。如果将改革开放后每十年划分一个阶段,那么第一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是民企寄生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进行最初资本积累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私企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性质,在政策上还没有得到充分肯定和支持,它们中的大部分主要以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的形式存在。为了克服发展初期技术、管理水平低,资金量有限的

4、问题,私营企业大力模仿国有企业,并在产、供、销、技术、人员等各个方面与国有企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获得国有企业的极大帮助。如果没有国有企业这一庞大的体制内因素,中国的私营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国有经济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最大规模的调整,无论在用工模式、存在领域,还是在治理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这一时期国企与私企的关系,很多学者喜欢使用“国退民进”来形容。“国退民进”的说法固然表现出私企已经具有了与国有企业竞争的实力,但这一时期国企在国民经

5、济中占比的减少,并非私营企业的挤压造成的,而是国有经济自身调整,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的结果,不能把“国退”的原因视为“民进”。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加入WTO后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和改革深化的时期。其间,国企控制着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余领域则有各种资本竞相争夺。由于国企规模大、融资能力强、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抗风险能力高,私企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主业明晰、成本较低、强调资本运作、船小好调头,在经济运行较为平稳时期,私企发展令人瞩目;经济处于下行运行阶段时

6、,国企则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兼任稳定经济的重任,发展相对较好。总体而论,国企和私企在这一阶段既相互竞争,同时又在与其他资本形式的竞争过程中广泛存在着合作、互助、互补的关系,它们都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共同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再次,从国企与私企的现期发展来看,二者具有诸多的共同利益。国企和私企的良性发展都需要共同的外部环境,如稳定的国民经济秩序、继续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法制化的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型的教育科研支持、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能力、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等,这些无论对于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是基本的运行前提和

7、保障。国企和私企任何一方对这些因素的促动都会同时带动另一方的发展,形成共同进步的格局。此外,国有资产和私有资本都是中国公民拥有的资本,是捍卫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资本形式。  由上可见,国企和私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共荣的关系。“国进民退”是一个故意造出来的伪命题,它人为制造了国企与私企的矛盾。  二、国企要脱离舆论困境,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可以说,对于国有资产有可能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被侵吞,是中国劳动者最为担心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全体劳动者是国有资产的所

8、有者。劳动者依据其劳动力所有权,拥有对其劳动创造价值的全部而非部分所有权,这是公有制区别于私有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国有资产形成的来源。但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国有资产不可能分解到每个劳动者手中,而必须进行劳动者的联合生产,这就需要模仿股份制,由股东成立股东代表大会控制董事会,建立间接管理企业经营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全体劳动者个人所有—国家机构占有—企业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