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吴茱萸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ID:15150829

大小:26.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1

吴茱萸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_第1页
吴茱萸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_第2页
吴茱萸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吴茱萸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吴茱萸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关键词】吴茱萸汤;妇科疾病;妊娠恶阻;痛经;带下病;中医疗法吴茱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主治厥阴经头痛、胃中虚寒及少阴吐利等症。临床上应用于妇科并不多见。笔者近年来以本方加减治疗妇科病屡获奇效,现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验证。  1妊娠恶阻  案例1:患者,女,24岁,2001年10月7日初诊。自述停经2个月,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及清水、涎沫,食入即吐10余日。查:面色萎黄,恶寒肢冷,四肢倦怠,头重腹满,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

2、细滑。此系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浊阴上逆所致。治以温肝暖胃、降逆止吐。处方:吴茱萸汤加柴胡10g、竹茹15g、丁香10g。2剂,每日1剂,分4次服。服药2剂后恶心、呕吐减轻,可以进食。续服5剂呕吐止,诸症平息。查妊娠试验阳性。  按:《医方集解》解吴茱萸汤云:“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散寒下气、降逆止呕;人参、大枣之甘以暖脾益气和中。”《伤寒论》第245条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妇人妊娠后,血盛于下,肝胆冲盛,大都有情志改变,每致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病。本病例系脾胃虚寒,故呕吐清水

3、、涎沫,故治以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使气顺寒化,呕吐自愈。  2痛经  案例2:患者,女,20岁,1998年12月5日初诊。痛经1年余,平素月经周期正常,每28d为1个周期,行经4~7d,量中等,色淡红。1年前因经期洗衣感寒后每于经来即小腹冷痛,痛剧则恶心、呕吐,畏寒怕冷,每次需服止痛药以止痛,就诊时值经前3d,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痛引两胁,舌质淡、边尖瘀斑,苔薄白,脉沉缓而涩。此乃肝胃不和,寒凝胞宫所致。治以理气温肝、散寒止痛。处方:吴茱萸汤加柴胡10g、香附12g、酒白芍12g、益母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

4、服药3剂,月经来潮,腹痛减轻,照上法调理3个月经周期,痛经消失。  按:《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患者经期血虚感寒,寒客胞宫,寒性收引,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发痛经。因本方直入厥阴,暖肝解郁,使寒气去,气顺血畅,痛经自愈。  3带下病3  案例3:患者,女,30岁,1989年5月6日初诊。带下量多,质稀色淡,无异味,缠绵不断,历时2年屡治无效,伴头晕,神疲倦怠,形寒怕冷,纳呆食少,每遇情志不畅则带下加重,舌质淡,苔白厚,脉濡

5、细。证属脾胃虚寒,带脉失约。治以温胃健脾、益气止带。处方:吴茱萸10g,芡实10g,白芍15g,柴胡10g,党参30g,土白术18g,煅牡蛎20g,黄芪30g,大枣1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药进7剂,带下明显减少,精神好转,原方加减调理1个月,带下基本正常,诸症减轻,后以人参健脾丸巩固疗效。  按:《妇科经论》引缪仲淳语:“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郁于地中使然,法当升提肝气,辅助脾元,盖以白带多属气虚,故健脾补气要法也。”本病例系因

6、肝郁脾虚,带脉失约,经久不愈,耗气所致。故方用吴茱萸、党参、大枣、生姜温胃健脾;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芡实、牡蛎、黄芪益气收涩止带。  4结语  张仲景之吴茱萸汤集温肝散寒、益气降逆于一方。妇人以“肝为先天”,善怀多郁之特点,故临床上凡见脾胃虚寒之证,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均能得心应手。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