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doc

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doc

ID:15154237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1

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doc_第1页
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doc_第2页
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所谓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是指编者的意图要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与《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既要落实编者的意图,又要适合学生读解的心理。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为合四而一的有目的行为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的系统。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四位一体",对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整体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提出"四位一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由教学系统的整体性所决定  根据系统论原理在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教材(是由作者创作的原初文本与编者所编写的提示、注释、练习的综合体)、教师和

2、学生,应该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它联系着教师和学生;教师把教材转化为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转化为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作用联系着教材和学生;学生是教学对象,他们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教材,直接联系着教师和教材。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就决定了阅读教学过程必然是作者、编者、学生、教师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否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便不能全面体现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依据阅读行为的特点  从阅读行为看,师生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即作品(教材)的"隐含读者",只有进入教学领域之后,师生才分解为教与学的主体.这两个主体,一个发挥主

3、导作用,一个发挥主动作用,统一于"教学相长"和协调的发展中,形成教师教材学生的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在此,我们必须强调,教师把高度的责任心和对阅读内容追求的情感溶入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方法中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唯有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才能呈现出师生间在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从而使师生对特定的阅读内容心灵活化,成功的实现师生间情感升华和共同的发展.  三、是优化教学系统的需要  课堂教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作者与编者的结合体),彼此间立体交叉形成

4、复杂的多边关系。在阅读教学中要使教学系统的结构达到最优,就必须落实"四位一体",使之充分协调。作者的表现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接受意向应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趋于一致。三者之间的调解者是教师。作者所表现的,编者所要求的,都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在阅读分析中发现、领悟并掌握,使教学系统得到优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四位一体"呢?  一、追寻作者原意3  追寻作者的原意,是传统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注入作品,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就成为阅读的第

5、一步。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复现作者的原意。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里明确指出:要理解作者,必循他的思路,进入他的胸境,才能与之契合。这是阅读的基础,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更是编、教、学的起点(蒋成《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同时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必须了解时代及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环境,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题旨。  譬如,教学《桃花源记》,就应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身世,清楚其虽有"大济苍生"之志,但身处社会动乱,壮志难酬,以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

6、思想内涵,寄托的社会理想及所表达出来的局限性。再如教学《孔乙己》应指导学生遵循作者的行文思路: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孔乙己的悲剧下场,去阅读课文,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确孔乙己之所以沦落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所持的批判态度。  二、贯彻编辑意图  语文教材与一般读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宗旨和教学计划,按照特定读者(年龄不同,程度不同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编制而成的、循序渐进的、有系统的传授知识的特殊读物。为了做到"利于教又便于学",经过改革和探索,教材的编写者们将语文教材精心设计精心编写为知识

7、系统、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和导学系统(参见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5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从而使课文的读解成为有目的行为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的系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明确编辑意图,把握教学目标,并以此统览设计过程,有效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  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一文,在单元提示中要求"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课文的训练重点,编者确定的第一项就是"背诵这篇文章"。课后练习第一题就是"朗读全文多遍"。并提出要求"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想每句

8、话的完整意思"。第二题就是"背诵这篇课文",并要求"可用两人对话的方式进行练习";在该文的"阅读提示"中编者要求"想一想,鲁国战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据此,课后练习第五题编者做了如下设计:"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