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对比观察

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对比观察

ID:15162413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1

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对比观察_第1页
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对比观察_第2页
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对比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对比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对比观察【关键词】楔状缺损  【关键词】楔状缺损;修复;夹层技术楔状缺损是一种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硬组织疾病,临床上常用光固化树脂、玻璃离子粘固剂等材料充填修复。由于材料自身存在的缺陷,单独应用时,常会导致治疗失败。笔者应用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并与玻璃离子粘固剂修复组、光固化树脂修复组做对照观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中度楔状缺损,且患牙无龋坏、无牙髓及牙周疾病的门诊患者26例,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30~68岁,平均49岁。共有216颗患牙,其中中切牙12颗,侧切牙25颗,尖牙45颗,双尖牙108颗,第一磨牙26颗。将患牙随机分为玻璃离子

2、体组、光固化树脂组、夹层技术组,每组各72颗。  1.2材料DENSPLY光固化树脂,上海青浦齿科材料厂生产的玻璃离子粘固剂,德国产ESPEELIPARⅡ型光固化机。  1.3方法  1.3.1玻璃离子粘固剂修复:用细砂纸磨擦楔状缺损各个面,使其呈现粗糙面,冲洗后消毒、隔湿、吹干窝洞,然后用玻璃离子粘固剂充填,修整外形,最后涂凡士林油,24h后磨光。  1.3.2光固化树脂修复:选用细小的倒锥钻制备倒凹,隔湿、吹干窝洞,酸蚀釉质1min,冲洗、吹干、涂粘结剂,光照20s,光固化树脂充填,光照40s,打磨、抛光。3  1.3.3夹层技术修复:用小倒锥钻制备倒凹后,将玻璃离子作为基底充填

3、于楔状缺损底部牙本质处,完全硬固后,对牙釉质及玻璃离子表面酸蚀1min,冲洗,干燥,涂光固化粘结剂,光照20s后树脂充填,光照40s,固化后打磨、抛光。  1.4疗效评定标准成功:充填体完好,无磨损、脱落和色泽改变,无牙髓激发症状及继发龋。失败:充填体松动、脱落、磨损或色泽改变,有激发症状或继发龋。  2结果所有患牙修复后经1年的观察,不同修复组疗效结果见表1。表1三种方法修复1年疗效对比(略)三组成功率经χ2检验,夹层技术组与另两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玻璃离子粘固剂是靠其中的羧基与牙齿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离子键,因而具有与牙体硬组织的化学粘结性。但其硬度

4、低,抗磨性及色泽协调性差[1,2]。与此相反,复合树脂在抗磨强度、色泽及抛光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对牙髓较强的刺激性及对牙本质较弱的粘结力也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同时,由于釉质面积较小以及树脂聚合收缩而形成微漏,因而临床观察脱落率较高[1]。3  采用夹层技术修复楔状缺损,是利用玻璃离子与光固化树脂的性能优点,达到互补的作用。玻璃离子粘固剂与牙体硬组织有化学粘结性,对牙髓组织刺激小,且释放氟,具有防龋作用。光固化树脂机械性和美观性较好,可与酸蚀后的玻璃离子体微孔表层及牙釉质牢固结合。两种材料联合应用,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3]。  参考文献  1.陶书振.1000例楔状缺损修复治

5、疗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1994,14:34  2.俞光岩,王嘉德.现代口腔科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53  3.樊文明.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6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