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

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

ID:15188898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_第1页
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_第2页
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_第3页
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_第4页
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脾胃辨治小儿湿疹【摘要】将小儿湿疹分为湿热困脾和脾肾不足2型,并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关键词】小儿湿疹;脾胃;辨证论治小儿湿疹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与患儿禀赋不耐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甚至糜烂、渗出,若病程迁延则见苔藓样变,常伴有剧烈瘙痒。发病部位大多位于头面、耳后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多与免疫反应有关,临床上分为3型,即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目前国内外尚无根治的方法。祖国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生多责之于湿邪,多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

2、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脾喜躁而恶湿,最易为湿邪所伤。中医药因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临床上分湿热困脾和脾肾不足2型,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辨治小儿湿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湿热困脾型5相当于急性湿疹和亚急性湿疹,临床皮疹成多形性,常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甚至糜烂、渗出,皮疹分布基本对称,伴有剧烈瘙痒,容易继发染毒而出现发热、纳呆、吵闹、全身臖核肿大。案1刘某,男,2岁,2006年4月11日初诊。1周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灼热痒痛

3、,继则局部潮红肿胀,并见散在分布的米粒大小红色丘疹及丘疱疹,搔抓后形成糜烂,伴有腹胀、纳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中医诊断为湿疹,证属湿热困脾,脾失健运。治以益气健脾、清热除湿。方用参苓白术散:茯苓6g、炒白术6g、陈皮6g、连翘3g、炒山药10g、生薏苡仁10g、炒莱菔子6g、苦参6g、白鲜皮10g、谷麦芽各10g、甘草6g。水煎服,2d1剂。二诊:服上药3剂后,小水疱渐至干涸、结痂,痒止,有少许新疹出现,大便调。继用上方6剂,皮疹明显减少,部分已脱屑。三诊:皮疹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去苦参,加黄芪

4、6g,再服6剂以巩固疗效。按:此型湿疹主要责之于患儿禀赋不耐,脾胃运化失职,内有胎火湿热,复因乳母过食炙煿之品,遗热于儿,湿热相搏,内困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故见腹胀、纳差、大便干、小便黄。脾失健运则水津不布,外客于肌肤,故见皮疹,所谓“脏腑有病,必形于外”5。脾主肌肉四肢,脾胃相表里,故益气健脾、清热除湿以安肌肤。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去党参以免闭门留寇,去砂仁以免助热,加连翘、苦参散脾胃浮火、清热利湿,莱菔子通便,白鲜皮引药达表,谷麦芽健脾消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达清热利湿、益气健脾之效,有效缓解小儿临

5、床症状。症状好转后原方去苦参,以免苦寒伤胃,加黄芪以巩固疗效。2脾肾不足型此型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小儿干性湿疹、慢性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缓解期。多见于形体消瘦、脾胃功能较差的婴幼儿,皮肤损害以潮红、干燥、脱屑为主,散在丘疹,或片状浸润,少有糜烂,伴瘙痒剧烈,患儿头面部常在枕上或其衣领上摩擦,或用手搔抓,情绪烦躁,睡眠不安,病情时轻时重,常在发热、腹泻时症状突然消失,热退、腹泻停止时皮疹又复出现。部分患儿及其父母、兄妹有鼻炎、哮喘等病史。案2王某,男,3岁,2007年3月20日初诊,全身反复出皮疹伴瘙痒2年余,加重1月。有

6、“支气管哮喘”病史,每年冬初支气管哮喘发作,经药物治疗后能缓解症状,反复发作。近1月来全身皮疹较前加重,瘙痒剧烈,大便干结,小便如常。体格检查:躯干、四肢出红斑、丘疹,因搔抓而伴抓痕、结痂,部分皮疹表面有细薄的鳞屑,肘窝、腘窝部皮肤苔藓样变,伴轻微色素沉着,舌红、苔薄黄微腻。中医诊断为湿疹,证属脾肾亏损、血虚化燥生风。治法:健脾益气、润肺补肾、养血祛风。处方:生黄芪9g、北沙参9g、山药15g、茯苓9g、炒白术9g、荆芥6g、生薏苡仁15g、陈皮6g、白鲜皮9g、谷麦芽各15g、砂仁3g、生甘草3g。二诊:服药6剂后

7、皮疹好转,瘙痒减轻。加补肾药淫羊藿95g续服,6剂后,无新发皮疹,胃纳、二便正常。前方续用6剂以巩固疗效。按: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三脏虚弱,肺虚易受风热外袭,脾虚易生湿浊,肾虚不能纳气。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则发为皮疹;肾虚不能纳气,以致“哮喘”频作。治宜益气润肺、补肾纳气、健脾和胃。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加减。茯苓健脾利湿;炒白术既能燥湿利水,又能补气健脾。二药合用健脾利湿。山药甘平,益气养阴,补脾肺肾;陈皮行气、健脾、除湿;生薏苡仁健脾除湿,兼清里热;生黄芪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又可实表;北沙参微苦寒,清

8、肺益胃生津;荆芥、白鲜皮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除湿生津之效。3体会中医文献称湿疹为“奶癣”“胎疒敛疮”。《外科正宗》记载:“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中称“胎疒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