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伤后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多发伤后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ID:15202858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2

多发伤后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_第1页
多发伤后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_第2页
多发伤后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_第3页
资源描述:

《多发伤后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发伤后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心肌酶谱变化与多发伤患者伤情程度及预后影响。方法:分析56例多发伤,将患者分成死亡组和非死亡组进行分析对照。结果:发现非死亡组血清心肌酶伤后即升高,而2-3天后开始下降,而死亡组血清心肌酶伤后上升幅度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两组在伤后第3、5天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发伤患者血清心肌酶明显增高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关键词】心肌酶;多发伤;预后多发伤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血清心肌酶常有不同程度升高,为此本研究通过对56例多发伤患者测定乳酸脱氢

2、酶(LDH)、肌酸激酶(CK)、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观察,分析多发伤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与伤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6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多发伤患者,男40例,女16例,年龄18~65岁,平均36.5岁。其中死亡18例。致伤原因为车祸伤、坠落伤、挤压伤等,纳入标准: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涉及两处或两处以上部位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是危及生命的损伤[1-2]。全部病例损伤均经X

3、线摄片、B超、CT或手术证实,ISS计分均大于20分,且均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心肌病,有心肌心包损伤,心肺复苏术及中毒的均未列入研究观察范围。31.2检测方法全部病例均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内采集空腹静脉血。心肌酶检测使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测定AST、LDH、CK、CK-MB、HBDH。1.3统计学方法各项监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2结果2.1存活组和死亡组间心肌酶比较本研究56例多发伤病例中共死亡18例(23.6%),存活38例。死亡组

4、血清心肌酶值明显较存活组高,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1)。3讨论血清AST、LDH、CK、CK-MB、HBDH通常称之为心肌酶谱(ME),主要存在于心肌、脑组织、骨骼肌肌肉中。多发伤患者由于原发机械损伤及继发性出血、水肿等引起的缺血、缺氧影响,细胞膜失去原有的完整性和细胞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大,酶开始从细胞内向外溢出,释放入血。同时多发伤患者往往应激状态剧烈以及体内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素水平增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细胞各种成分,改变生物膜的结构和

5、功能,从而造成细胞死亡,细胞内酶释放入血液[4]。表1存活组和死亡组间心肌酶谱比较3本研究观察了56例多发伤患者血清心肌酶变化,发现多发伤患者伤后的心肌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同时观察中发现越是严重多发伤,心肌酶值增高也越明显并持续时间更长。观察中非死亡组与死亡组在伤后第一天血清心肌酶均上升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伤后第三天开始死亡组病例血清心肌酶值较非死亡组高且持续时间长,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心肌酶的变化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呈正相关,伤情越重,心肌酶升高幅度越大,死亡率越高

6、,对于多发伤患者有选择性地连续测定血清心肌酶水平是观察病情的临床客观指标,有一定敏感性,为综合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临床依据。参考文献[1]盛志勇,主编.现代创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周宏灏,刘洁.抗肿瘤药物的基因导向性个体化治疗.肿瘤药学,2011,1(1):6-11[3]殷小成,等.肿瘤药学,2011,1(1):26-29[4]李秀江,杜玉君.危重病人血清酶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国急救医学,1999,19:669.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