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

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

ID:15204975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_第1页
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_第2页
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_第3页
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_第4页
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治疗术在肝癌中的疗效分析【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微波·肝肿瘤肝癌是我国发病率占第三位的恶性肿瘤。早期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由于其发病隐匿、就诊较晚及合并肝硬化致肝功能差等原因,手术切除率仅20%~30%。对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微创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疗效。  超声引导瘤内穿刺消融疗法是近年来介入超声治疗肝癌的一个重要进展,目前主要运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RF)和微波凝固治疗(microwavecoagulationtreatment,MCT)技术,两者均起始于上世纪9

2、0年代初。2004年1月—2007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采用超声引导瘤内射频和微波治疗肝癌78例,对两种技术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初步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运用超声引导瘤内穿刺消融治疗肝癌78例,其中48例采用RF技术(RF组),30例采用MCT技术(MCT组)。RF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7±13.2)岁。肝细胞癌35例,转移性肝癌13例,其中4例为肝癌术后复发。肿瘤结节60个,直径0.8~6.47cm。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8例,B级8例

3、,C级2例。MCT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8.2±10.2)岁。肝细胞癌18例,转移性肝癌12例。肿瘤结节35个,直径0.6~4.4cm。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6例,B级10例,C级4例。1.2 主要仪器与方法 微波治疗仪采用UMC-1型微波治疗仪(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201所与301医院联合研制),射频治疗仪用美国产RITA射频肿瘤消融系统1500型。  术前常规行增强CT及彩超检查,了解肿块大小、部位、数目、血供情况,确定治疗方案。根据肿瘤大小及形态,制定布针方式,选择最佳穿刺点及路径。根据患者情况

4、采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并配置心电监护仪。  RF组:常规消毒、铺巾,在超声引导下将电极针刺入肿瘤内,推进内套针,展开多极细针,观察针尖分布位置,避开大血管、膈肌、胆囊等重要结构,确定无误后,开始射频能量的输入[1]。当仪器显示各方位的电极温度达95℃~100℃时开始计时,治疗时间为15~25min,视肿瘤大小而定。术中超声监测治疗范围、回声强度及向周围弥散程度,肝周有无积液,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MCT组:超声引导下采用14G引导针穿刺肿瘤,拔除针芯,导入微波治疗仪天线,根据肿瘤大小,调整裸露天线的长度,采用40~607W微

5、波功率,作用300~800s。  所有病例术后1周行增强CT或彩超检查,评价疗效。若有残存病灶及时补充治疗。治疗后1个月对比增强CT图像,病灶呈低密度无增强判定肿瘤完全被灭活,即完全消融。所有病例随访1~2年,每1~3个月常规复查增强CT及彩超。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所获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所有病例95个肿瘤结节中88个(92.6%)完全消融,RF组的完全消融率为93.3%(56/60),MCT组的完全消融率91.4

6、%(32/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6)。治疗后肿瘤局部复发率为RF组13.3%(8/60),MCT组17.1%(6/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3)。所有病例未发生与消融治疗有关的死亡,并发症率7.6%(6/78)。RF组发生皮肤灼伤和肝脓肿各1例,伤口感染1例,并发症率6.3%(3/48)。MCT组发生伤口渗液和肝包膜下血肿各1例,并发症率6.7%(23/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RF组和MCT组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2.6%、17.0%和35.3%、19.8%(P=0

7、.57)。3 讨论7  体外实验证明,组织温度超过50℃数分钟即可使细胞死亡,>60℃可使细胞立即死亡;肿瘤细胞对热更敏感,在相同温度下,正常组织可不受损伤或受损伤较小[2]。RF技术是在超声或CT/MRI引导下,经皮或腹腔镜或开腹途径穿刺将射频针插入瘤体,针尖的多根微电极呈“伞”形张开,通过微电极发射出频率为460~500kHz的射频电流,使其周围组织中的带电粒子高速震荡摩擦产热,达50~110℃的高温,使电极周围细胞凝固性坏死[3]。MCT技术是利用仪器发射一种频率在30~300MHz的电磁波,该波长极短,能量高度集中,能

8、使其周围的水分子和其他带电离子发生振动并产生摩擦热,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60~107℃的高温,使肿瘤细胞凝固坏死[4]。微波对生物组织加热的机制有两种:1)离子加热。在生物组织的细胞内、外液体中含有大量的带电粒子,如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等。这些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