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ID:15230521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2

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_第1页
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_第2页
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_第3页
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_第4页
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必可酮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必可酮吸入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方法支气管哮喘病人38例,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口服小剂量控释茶碱,按需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吸入必可酮400~800μg/d。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检查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期间均不全身应用激素。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肺功能有显著增加,对照组肺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疗效可靠,副作用少。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必可酮;肺功能支气管哮喘是由气道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因素触发下

2、而导致广泛的,可逆的气道狭窄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1]。200201~200508,笔者应用必可酮吸入治疗轻中度哮喘患者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6 38例为我院急诊及门诊诊治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均根据1997年全国支气管哮喘会议制定的标准[2]确诊。所有患者无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禁忌证,无β2受体激动剂过敏史,4周内未全身应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15~68岁;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14~70岁。38例中,轻度哮喘19例,中度12例,重度7例。两组性别、病程及病情程度无显著差别(P

3、>0.05)。  1.2方法  38例病人均接受支气管扩张剂的基础治疗方案,具体为在急性发作期给予吸入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中国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进口药品许可证号H20040423,规格5mg·ml-1)。所有患者均常规吸氧、祛痰、氨茶碱适量静脉滴注,据病情选用适当抗生素控制感染,咳、喘明显缓解后,口服常规量氨茶碱代替静脉滴注氨茶碱治疗。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二丙酸倍氯米松即必可酮喷吸,400μg/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均不全身应用激素,并接受哮喘知识的教育与临床管理。分别在用药前及疗程结束48h后测定肺功能,

4、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峰流速(PEF)。  1.3统计方法 6  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缓解情况   38例患者治疗后咳嗽、喘息均缓解,肺内喘鸣音消失,症状改善所需时间比较无统计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VC,FEV1,PEF改善率比较  可以看出规律吸入必可酮1个月后,患者FVC,FEV1,PEF均有显著性增加(P<0.01)。结果见表1。表1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的比较(略)  2.3不良反应疗程中,治疗组有1例出现咽干,1例出现声嘶,停药后渐消失。  3讨论

5、过去哮喘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气道平滑肌功能异常疾病,由平滑肌收缩所引起,以支气管痉挛为特征。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以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为主。直到1992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表了哮喘诊断和治疗的国际共识报告后,改变了过去对哮喘的认识,将哮喘定义为“慢性气道炎症性疾患”,确立了气道炎症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由于气道炎症是长期存在的,为了及早消除支气管的炎症,使用具有强力抗炎作用的激素成为治疗的首要措施和关键。吸入治疗对于预防或减少哮喘的反复急性发作,保护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和我国哮喘防治指南的推荐,其一线

6、药物治疗是吸入糖皮质激素(ICS)[3]二丙酸倍氯米松即必可酮(BDP)是应用较为广泛的ICS。吸入疗法的临床疗效主要依赖于局部作用,而不是全身效应。其主要作用机制是:①抗炎作用。主要表现为吸入激素后可引起循环中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而且由于许多趋化因子及活化因子合成受到抑制,使黏膜中肥大细胞和其它炎症细胞浸润亦明显减少,还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嗜碱性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单核细胞上的补体、受体的数目减少且活性降低[4~5]。②降低呼吸道高反应性。吸入性激素可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抗炎作用阻断迟发性哮喘反应,不仅使呼吸道对致痉物

7、的敏感性降低,亦限制了呼吸道对致痉物反应的呼吸道狭窄程度。③表面激素吸入对黏附因子表达有直接抑制作用,从而间接抑制细胞黏附。④激素能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后静脉上皮细胞,引起血管收缩,并通过抑制趋化因子和(或)内皮活化介质的产生/释放,减少炎性介质所致的呼吸道内微血管的渗漏[6]。⑤分子机制。激素抗哮喘作用可能与改变许多不同基因的转录有关,但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与哮喘有关的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7]。6本研究结果显示,吸入必可酮4周后,患者肺功能和症状明显改善,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说明必可酮吸入治疗哮喘的作用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8、[1]钟南山,府军,朱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