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

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

ID:1523604

大小:1.51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7-11-12

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_第1页
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_第2页
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_第3页
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_第4页
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煤矿抽采达标工艺的设计方案1井田概况1.1交通位置八连城井田位于东经130°13′07″5至130°20′37″5,北纬42°46′15″至42°53′45″,吉林省珲春市郊区,距市区5km。珲春至图们铁路已建成,但尚未通车,因此本区对外交通当前主要以公路至图们市,图们市有铁路与全国各地相通。交通位置见图1-1:图1-1交通位置图1.2自然地理1.2.1地形与地貌特征-48-八连城井田全部处于珲春河河图们江冲积平原地带,地面标高一般在+30—+40m。1.2.2水文井田西部有图们江流过,宽50—1

2、00m左右,河岸为二级阶地,高10m左右,局部有修筑了防洪堤,因此洪水时期对井田影响不大。井田南部有珲春河,由东向西注入图们江,河谷最宽达4000m,因此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1962年沿珲春河两岸修筑了防洪堤,堤高2.0-3.8m,可防20年一遇的洪水。1.2.3气象与地震历年最低气温-31℃,最高气温34℃,历年平均气温5-6℃;历年最大降雨量842.6mm,最小为416.2mm;年最高蒸发量1535.4mm,最低为1100.1mm,冻结期为11月至翌年5月,冻结深度1.5m;主要风向为西风及

3、北西风,一般5-6级。本区地震活动强度较小,频率低的弱震区。1.2.4电源情况珲春矿区北部英安斜井附近有珲春发电厂,现发电能力66万kw。矿区供电系统按总体规划已基本形成,矿区主电源取自珲春电厂,备用电源取自石砚一次变,电压等级60kV。八连城变电所主电源取自珲春电厂,备用电源取自城西变电所。1.2.5水源情况八连城供水由城西矿加压站引入管线。1.3井田境界及煤炭储量1.3.1井田境界八连城煤矿井田位于东经130°13′07″5至130°20′37″5,北纬42°46′15″至42°53′45″,

4、吉林省珲春市境内;珲春煤田河北区的西部。西以图们江为界,东邻城西立井井田;北及东北与英安矿井田相接,南止珲春河防洪堤。南北平均长8km,东西平均宽4.5km,面积36km2。1.3.2煤炭储量以7勘探线为界,以西为普查区,以东为精查区。普查区地质储量为2937万吨,其中高级储量67万吨,精查区工业储量为14430万吨,其中高级储量4273万吨。可采储量为10030万吨。1.4矿井地质与煤层赋存-48-1.4.1矿井地层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第三系珲春组(E2-3H),基底为上侏罗统屯田营组(J3T)上覆

5、第四系。现分述如下:1、上侏罗纪屯田营组屯田营组为一套火山碎屑岩系,构成了含煤地层的基底,井田内95%以上钻孔均见到这套地层。主要有火山碎屑岩、灰绿色、暗紫色凝灰岩、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凝灰集块岩等组成。2、下第三系珲春组珲春组为井田含煤地层,根据岩相、岩性及含煤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19煤层以上,以灰~浅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夹有4~5层细腻质纯的褐色泥岩和凝灰岩标志层。本段含有9、12、13、15、18、18-2等6个局部可采煤层和20余个薄煤层。13、17煤层之上含

6、有动物化石。本段厚度380~800m,一般厚度450~600m。中段:19煤层至28下煤层为中段,是主要含煤段。以灰、浅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中粗砂岩、泥岩次之。夹有薄层钙质中粗砂岩和凝灰岩示志层。水平波状、镐状及混浊层理较发育。含有19、19-1、19-2、20、23、26等6层主要可采煤层和21、23-1、23-2、26下、28、28下等6层局部可采煤层。含丰富植物化石,20、21、28煤层之下含动物化石。本段厚度0~130m。下段:28下煤层至基底,以深灰色粉砂岩、中粗砂岩为主,泥岩次之,

7、局部见有砾岩,含煤层较多,但厚度及煤质变化大。含有30上、30、30下、32、32下、33、34等7层局部可采煤层。本段特点是由上而下颜色逐渐加深,凝灰物质成分逐渐增多。本段厚度0~280m左右。与屯田营组呈不整合接触。3、第四系全井田被第四系覆盖,上部为腐植土、砂质粘土、亚粘土。中部为砂砾及中、细砂。底部为砂砾及含砂砾质粘土。厚度7~28m。1.4.2地质构造-48-本区构造比较复杂,与其东邻城西立井井田的构造特征基本一致。可以看作城西立井井田主体构造向西的延续。以断裂为主,褶皱宽缓起伏,略向西

8、平缓倾伏,地层走向总体为近EW~NEE,倾角小于15°。1、褶皱本区为一轴向近东西、向西倾伏的宽缓背斜。背斜轴位于城西立井区的F7~F10之间略向南偏移至F13~F21断层之间。背斜两翼平缓,并有一次一级波状起伏,组成一个宽缓复式背斜。2、断层本区断层发育,以近东西走向断层为主,伴有北东、北西向两组断层,均为正断层。近东西向走向断层(主干断层)发生在复式背斜之上,由一系列倾向相反近似平行背斜轴的断层,如F7、F52、F13、F58、F55、F21等断层,构成与背斜轴向近平行的地堑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