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

ID:1524192

大小:640.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7-11-12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_第1页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_第2页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_第3页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_第4页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区域为载体的地形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板块作用与宏观地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成因描述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区域图气候资料图人类活动地势起伏地形类型地形对自然要素的影响气候地势高低:地形起伏:地形分布:地形类型:山坡方向:山地的垂直气候分布山脉两侧气候—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不同的气候类型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阳坡和阴坡—气温河流内流河、外流河流向流域面积水系水文坡度—流速落差—水能植被地势高低:山坡方向:植被的垂直分布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阳

2、坡和阴坡—气温类型密度类型高度密度土壤地势高低:土壤发育状况坡度:流水作用坡度大—侵蚀—较贫瘠坡度小—沉积—较肥沃地形对人文要素的影响农业平原—种植业山区—林业、畜牧业(坡度大于250的丘陵不适宜开垦为耕地)工业用地人口人口密度—平原地区高于山区聚落乡村城市平原—规模大、集中、团块状、棋盘式山区—规模小、分散、带状、沿河谷分布城市对分布在平原地区山区城市对分布在谷地和较平坦的低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对分布在高原交通方式选择线路分布延伸方向修建成本公路铁路直线迂回商业密度:平原大于山区组织形式:平原—固定、山区—

3、流动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洪涝迎风坡→降水坡度→流速→来(排)水速度→洪水地势低洼→积水→雨涝寒潮山脉高度和走向→冷空气运动→寒潮泥石流、滑坡←地形起伏地形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水土流失←地形起伏渍涝←地形起伏污染物扩散←地形封闭程度图3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DC图6示意我国某山地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6,

4、完成4~6题。4.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5.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6.该山可能位于A.四川B.新疆C.安徽D.山西BDA8.(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3)

5、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板块作用与宏观地貌板块碰撞——高大山系、海沟、海岸山脉、岛弧板块张裂——裂谷、海洋、海岭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壳运

6、动——挤压抬升(隆起)形成的褶皱山挤压凹陷形成向斜盆地断裂上升形成断块山断裂下陷形成陷落谷地火山地貌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流水侵蚀地貌:河流峡谷、喀斯特地貌、黄土沟谷地貌等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风力侵蚀地貌:风蚀城堡、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砾石戈壁等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冰斗、角峰、U型谷、冰碛平原、冰碛湖、冰蚀湖等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结果年轻高耸的地形多内力占主导古老低缓的地形多外力占主导内力造山成谷,地表崎岖不平外力削高填低,地表趋于平坦线状山脉多板块挤压成褶皱山(

7、向斜山与背斜山)块状山地多断裂形成断块山或地垒山平原多内力沉陷后外力沉积形成各大洲地形成因关注点非洲——东非大裂谷、刚果盆地的成因欧洲——冰川地貌--峡湾、波德平原、东欧平原、冰川湖等的形成北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密西西比平原的成因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的成因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的成因亚洲——喜马拉雅山、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等的成因地形特征分析与描述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为主海拔高低——高、低地表起伏——平坦、崎岖、起伏大小地形分布

8、——X高X低(倾斜方向);排列方式;伸展方向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和风积地貌等地形形成因子判读特征分析影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自然灾害7.试比较图中A、B地区的地貌特征,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成因。特征:A地为高原,地势平坦;B地为高大的山脉(山河相间),地表崎岖。成因:A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长期经受外力的侵蚀而形成地势平坦的高原。B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碰撞地带),地壳活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