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ID:15248533

大小:95.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2

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劳动法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的统设必修课。本学科为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具备劳动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能够运用基本知识,熟悉劳动法规范的专业人才。  劳动法是20世纪初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法律部门。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的健康与道德条例》是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1804年法国民法典中包括雇佣契约,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劳资纠纷的加剧,国家开始干预劳资关系,促使以限制工时和改善劳动条件为内容的“工厂法”的产生,即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劳

2、动法学者开始将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逐渐已形成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劳动法学体系,已颁布劳动法典的国家已有70多个。不少国家成立了解决劳动纠纷的专门法院或法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颁布了大量劳动法规、政策、文件等。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此,中国劳动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全国各法学院校及各类成人法学教育已将劳动法学纳入法学教育体系中。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劳动法问题的能力。  1.深入理解劳动法的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解决劳动法实

3、际问题的前提条件,没有基础理论知识就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根底。基础理论包括劳动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地位、劳动法体系、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关系特点等等。  2.准确掌握劳动法学中所有的基本概念。  劳动法学的总论和分论各个章节中有大量的基本概念、涵义,这些基础知识的准确了解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3.努力学习劳动法中的基本知识。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劳动法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注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熟悉我国主要劳动法规和劳动政策,正确分析劳动纠纷中的新问题、新情况、

4、案例分析等等。随时注意新颁布的重要法规,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  6.注意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比较性介绍。  在教学中逐步加强案例教学份量,运用劳动法案例教程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劳动法律法规的理解与掌握,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按了解、熟悉、理解、掌握、应用五个层次进行教与学。  1.了解指知道劳动法一些立法概况、历史发展的有关情况;  2.熟悉主要指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  3.理解主要指深入理解劳动法基础理论,基本概念,能够融会贯通;  

5、4.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劳动法学基本概念和含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主要法律重点条款;  5.运用是指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结合基本制度,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四、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54学时,3学分。一学期开设。  五、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劳动法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学科,其相邻学科主要有民商法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等为相邻学科。劳动法学中的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法中的部分内容有交叉。第二部分 多种媒体教材说明及教学过程建议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合一式,由基本教材与辅助

6、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系统阐述劳动法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它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基本教材同时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辅助教材编入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案例分析和思考与练习等,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基本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另有《劳动法学案例教程》作为运用实际案例讲解劳动法学有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辅助教材;《劳动法法规汇编》,收编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主要的法律法规。  二、音像教材  本课程音像教材为13个课时的录像带以及11讲IP课。它对文字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重点阐释,帮助学生更好

7、地理解和掌握文字教材的内容。  三、网上教学资源  本课程建有网络课程,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快速性、便利性、容量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虚拟课堂和学习的便利以及丰富的资料。除此之外还提供有网上考试试题库、网上教学辅导若干课次。上述各种媒体可相互配合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建议  1.指导学生全面系统通读文字基本教材、主要法规及参考资料。  2.录像课、IP课、网络课程、网上答疑和讨论等教学形式及面授辅导主要讲解重点、难点,并通过网络课程的学科动态介绍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理论问题。  3.案例分析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熟练掌握劳动法律规范的程

8、度。可以将疑难案例作为作业或考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