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沪教版七上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表格式教案

22沪教版七上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表格式教案

ID:15282833

大小:9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22沪教版七上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表格式教案_第1页
22沪教版七上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表格式教案_第2页
22沪教版七上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表格式教案_第3页
22沪教版七上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表格式教案_第4页
22沪教版七上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表格式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2沪教版七上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表格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课题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课时1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会本文在描述中议论与抒情的写作方法2、体会本文语言凝练而蕴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会本文在描述中议论与抒情的写作方法2、体会本文语言凝练而蕴籍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重点体会文中关键句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学习以关键句揭示情感脉络的写作方法。 难点了解大芦苇的守望所代表的生命尊严,体会人类对这种守望尊重的意义,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Ppt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绿色教育结合点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你见过100万亩的大芦荡吗,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象。辽宁盘

2、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如今的命运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关注《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3分钟读完课文,准备概述文章大意。 2、指名概述: 大芦荡的风景、芦苇的生长和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从芦荡的命运联想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提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崇明岛的芦苇写起,提醒人类应理性的生存,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理解重点语句,品味语言内涵 1、 以“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开头,有什么作用? 以“我”之小,面对“100万亩”之大,从而引出我对大芦荡的关注和思考。 2、“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以珍稀禽类被

3、害,写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指出人必将自食其果。 3、“大芦荡的困惑,其实就是中国的困惑、人类的困惑。”如何理解这里的“困惑”?“困惑”是指不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穷凶极恶的破坏环境。4、人类越来越“不去思想、不会思想、不像思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类愚蠢贪婪行为的极度愤慨。 四、理解“守望”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 1、文中多次出现“守望”意思有什么不同? “守望”是看守了望的意思。第一次出现是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守望。结尾寄托作者的希望。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 2、齐读作者表达的观点的句子,结合课内外资料进一步理解。3、作者通过“大芦荡”的命运想要告诉

4、我们什么? 文章以理性色彩见长,主要是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的批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而大芦荡起一个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1、主要内容大芦荡的风景、芦苇的生长和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从芦荡的命运联想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提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崇明岛的芦苇写起,提醒人类应理性的生存,保护我们的家园。 2、通过质疑理解重要的句子 (结合感知-体验)3、思考:作者认为人类越来越“不去思想、不会思想、不像思想”的理由,用文中句子回答。4、理解“守望”,列举的不少数据与“守望”的关系“守望”是看守了望的意思。第一次出现是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守望。结尾寄

5、托作者的希望。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小结:本文以理性色彩见长,主要是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的批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而大芦荡起一个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作用。五、布置作业 举出你所关注的类似“芦荡”的另一种存在,写出你的思考。 课后小结 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

6、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

7、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