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

ID:15354919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_第1页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_第2页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_第3页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_第4页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讨论和探索的热点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上,还涉及学校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文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及变革进行简单论述,进而从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角度来定义创新型人才,并对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探析学生工作的创新,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创新人才;学生工作;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9.059  [中图分类号]G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

2、编号]1673-0194(2013)19-0107-02  1引言  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扩展,在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上都成倍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但却远远称不上教育强国。衡量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仅是看高校和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看高校培养出了多少能改变世界的创新人才,产出多少能留给后人的文化科技遗产。然而,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饱受社会诟病,连本国社会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不要提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课堂教育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其中,学生工作也需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进行创新。  2创新人才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型人

3、才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解决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们对于未知事物敢于想象和尝试。产生新想法需要具备很多基本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批判的能力,对接触的东西有质疑的精神。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被教育,被告知应该怎样做、世界是怎样的。但是他们不会去一味地接受,能够跳出被灌输的思维的束缚。除了批判思维以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具备超强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些素质往往比知识经验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动力和工具。并非只有天才才具有以上素质,实质上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具备这些能力,但仅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坚持了下来。大

4、部分人都被传统、成规或常识所扼杀了。因此,创新型人才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和复制的。  此外,并非只有能带来巨大影响的人才算是创新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一领域、某一点上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也是分层次的。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层次性,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是爱因斯坦或华罗庚,但他们可以是某一个行业的佼佼者、某一岗位上的突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因材施教,百花齐放。  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诉求,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提出了很多年,而且在某些学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不论从层次和规模上都不理想。从整个教育环境来看,大学的创新型人

5、才培养普遍地还停留在探索和实验的阶段,并没有变成各个大学常规的教学、管理的手段。大学与外界隔绝,大学生普遍缺乏技能训练,不会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考,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上述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被一一扼杀。  首先,批判思维的能力在大学以前就被压抑得所剩无几。我们的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即老师、家长及周围所有人都告诉孩子,一加一等于二,地球是圆的。而孩子们被灌输这些答案都是标准的,这样回答考试能得高分、能得到表扬、能上好学校。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记忆被告知的知识、被告知的逻辑以及被告知的对这个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最终他们失去了去质疑和提问的能力。而他们所

6、具备的能力和思维,同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相差无几。但同日益更新的世界相比,他们早已远远落后。  此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内容太多,学生每个学期都要选修非常多的课程,并且要求掌握所有知识点。同高中相比,大学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实质上是退步了。例如高中的主要课程就是数理化,而且有3年的学习时间,加上初中、小学打下的牢固基础。因此,高中学生对于课程的钻研较深,往往能够提出一些批判性的问题。但反观大学,一门课在一个学期内就结束,并且以理论为主,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课程进行钻研。没有入门,哪能有批判和想象?过多的课程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缺乏对某一事物的高度集中,就无法将思维保持下去,

7、从而也就不会迸发出新的想法。  高校应试教育的本质丝毫没有改变,甚至还有所退化。例如高校的考试完全是形式而已,对于其他能力的考核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最可怕的是学生学习研究的目标大多是对准教材和试卷,却没有对准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丝毫没有社会和行业经验,整日捧着旧教材,却能讲出一大套与社会脱节的大道理。搞科研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开发,但最后走出校门才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早有人开发出来,甚至已经商用很多年。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事物,最新的思想,因此只能在旧的体系中翻来覆去,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