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12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12

ID:15380869

大小:147.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08-03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12_第1页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12_第2页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12_第3页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12_第4页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1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知识梳理复习学案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实词)复习目标1.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懂得知识迁移,提高答题能力。2.辨析清楚并正确记忆120个常见实词的含义与用法。复习重点与难点1、弄清实词考查的高考题型。2、掌握好实词含义的语境推断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文言阅读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重要位置。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虽平稳,但得高分不易,因此,高考总复习中我们要高度重视。二、考点解析要想“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顺利读懂命题者所提供的文言文,就必须要长期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具备从若干选项中挑选符合语境含义实词的能力。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一)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

2、常用的词;(二)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变化的词,如,坐、引、因、息等。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有: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判断古今同形词语意义是否相同等等。文言实词有数量多、变化大,含义多等特点。但命题所涉实词,一般是选用频率较高且在特定语境中有固定含义的部分。复习好这些实词对文言语段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翻译都有很大帮助。只要坚持“字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推断原则,就能完成既定目标。三、知识梳理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偏义复词等情况。一词多义是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必考点。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尤为普遍。如,笔画最少的“一”字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一(数目)人,一桌(《口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阿房宫赋》);用心一(专一)也(《劝学》);上下天光,一(满,全)碧万顷(《岳阳楼记》);一(竟,乃)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面对如此多的义项,我们就必须了解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并作必要的整理和总结。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2.古今词义变

4、化的 (1)词义扩大。如“江”,古时专指长江,而现在则可泛指一切大的河流。(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则专指黄金。(3)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凭轩涕泗流”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

5、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寡不敌众”中的“寡”。3.古今异义一般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因此,判定古今异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古代汉语是“妻”和“子女”的意思,“指示”是指给谁看的意思,也是两个词,还有“其实”、“祖父”、“方圆”、“交通”等。另外就是一些单音词,比如“去”,古代汉语中是“离开、距离”的意思,现代汉语则是“去、到”的意思,像这种情

6、况自己一定要学会整理、记忆。4.古今通假。所谓“通假”,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如“反”通“返”,“知”通“智”,“说”通“悦”,“贾”通“价”等。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文字少,不能尽表其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的声音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或笔划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的字被子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5.词类活用。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1).动词活用现象。①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

7、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被定语修饰。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的“至”,表示“到的人”。②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使动用法。(2).名词活用现象。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盟”表示“订立盟约”。“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中的“墓”表示“

8、修墓”。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