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曹刿论战学案

2011曹刿论战学案

ID:15403151

大小:4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3

2011曹刿论战学案_第1页
2011曹刿论战学案_第2页
2011曹刿论战学案_第3页
2011曹刿论战学案_第4页
2011曹刿论战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曹刿论战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曹刿论战》一、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二、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史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

2、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时打败鲁军,并两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三、古今异义伐:古义:讨伐,攻打间:古义:参与今义:砍伐今义:中间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卑鄙今义:为人民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增加今义:书信狱:古义:案件虽:古义:即

3、使今义:监狱今义:虽然再:古义:第二次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今义:忠诚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可能或能够四、词性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公与之乘乘名词用为动词同乘坐一辆战车五、一词多义1、请曹刿请见(请求)2、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战则请从(请允许)故克之(所以)3、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根据)六、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七、句式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2、倒装句:何以战2、省略句:(1)必以分人(2)可以一战(3)再而衰八、成语1、一鼓作气:作,振作;

4、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2、辙乱旗靡: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九、理清线索,概括段意。1、本文有几条线索?(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论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论战2、概括段意作者按照“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先后次序叙事。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第1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第2层,是写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第二段

5、,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这一段话用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第1层: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第2层:提出了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十、文章的中心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十一、课文内容分析1、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反衬肉食者目光短浅。2、第一

6、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重点说明了什么?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1)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流露出鄙视的神态),有显示出曹刿的自信。(2)为下文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埋伏笔。(3)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4、第一段最后一句“战则请从”的作用?不仅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5、战局初开庄公“将鼓之”,齐军刚败,庄公“将驰之”,刻画出鲁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军事上)6、曹刿的语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动作“下视”“登

7、轼而望”等,表现了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他谨慎的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审时度势,讲究战略战术)7、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8、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第二段曹刿的回答十分简略,并未作详细的解说,为什么?(1)为下文曹刿的“论战”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2)当时战争态势紧张。(3)更重要的

8、是为了突出中心,为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中“论战”,从而表现了他的“远谋”。10、“即克,公问其故”体现了鲁庄公怎样的心理和神态?神态迷惘,模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