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

ID:15448702

大小:4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3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_第1页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_第2页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_第3页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_第4页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_第5页
资源描述: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李兴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一)概述♦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WHO近期命名为埃博拉病毒病(Ebolavirusdisease,EVD)。♦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二)埃博拉出血热流行♦1976年6月-9月间,苏丹: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人死亡。♦同年

2、9月-10月间,扎伊尔:318个病例,280人死亡。♦1995年,刚果:315人感染,244人死亡。♦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已报道有1323人感染,729人死亡。(三)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病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基因组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分为扎伊尔型(EBOV)、苏丹型(SUDV)、本迪布焦

3、型(BDBV)、塔伊森林型(TAFV)和莱斯顿型(RESTV)。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对紫外线、Y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四)流行病学(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1)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2)发热期及疾病晚期、包括死亡后的尸体都可以传播病毒。3)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4)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2)流行

4、病学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病人和动物的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各种体液、器官及其污染物而感染。2)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3)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4)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3)高危人群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医务人员。-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五)发病机制病毒进入机体

5、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核其他单核吞噬系统(MPS)的细胞。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DIC。(六)病理改变1.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多器官可见到灶性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2.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七)临床表现1、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

6、2天。2、早期-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3、急期-不同程度的出血。-结膜、皮肤、鼻、口腔、胃肠道、阴道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神智改变,如嗜睡、谵妄等。-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八)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血常规:早期血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7、。2、血清学检查-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3、急期-特异性lgM抗体:可采用lgM捕捉ELISA法。-特异性l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3、病原学检查-病毒抗原: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发病后3-10天可检测到。疑似病例,即应采集标本,如病程在3天之内,则3天后应再次采集以助诊断。-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

8、行病毒分离。(九)诊断1、病例诊断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尤其是在21天内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和临床表现(发热伴一项以上的出血:血便、牙龈出血、皮肤出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