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设计[1]

有多重教学设计[1]

ID:15534293

大小: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3

有多重教学设计[1]_第1页
有多重教学设计[1]_第2页
有多重教学设计[1]_第3页
有多重教学设计[1]_第4页
有多重教学设计[1]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多重教学设计[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多重》教学设计(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四十铺谢家沟小学杨卫国《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P18—20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认识质量的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猜测、判断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教学难点: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教具准备:实物、台秤、天平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板书)二、探究

2、新知1、认识秤你要想知道物体有多重,你怎么办?生:用称量师:那么你们都见过哪些秤呢?生:天平、台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地秤……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老师也上网收集了一些秤,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我们在不同地方、称不同重量的物体,会选择用不同的秤。但在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天平、台秤来称物体。师:老师这有一枚硬币,一堆苹果你会怎么选择这两个秤?生:称一堆苹果用台秤,称一枚硬币用天平。师:为什么你会这么选?生:台秤称较重的东西,天平称较轻的东西。师:谁用过台秤?你试试称这堆水果的重量。生:放好水果。这里多少呢?看圆盘上的数字,

3、单位是什么?生:千克。师:1千克  1kg(板书)师:台秤使用较简单,天平就很讲究,我们请数学小博士告诉大家。2、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称一称1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现在我们就用小博士告诉我们的方法自己动手称一称,老师为每组准备一个天平。小组长负责安排一人操作,其他人观察。一会儿再有活动再换别人操作,分工要合理。称之前可以先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选择合适的砝码。生:1枚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  1g(2)掂一掂每人拿一枚2分硬币在手里掂一掂,你觉得1g怎么样?你觉得在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g?你再拿5克的硬币掂一掂

4、,感受一下。有的组说硬币不够怎么办?这里就看合作的精神,每人5个不够,合起来够不够呢?10克的硬币呢?(3)估一估,称一称根据我们刚才的体验,我们再来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表格,先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有一个空没物品名称,你们自己选择想估什么就估什么?然后再用天平称一称。物品名称估一估称一称一支铅笔()g()g50粒花生()g()g一本小学生字典()g()g()()g()g学生汇报。你估的与实际称的差多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误差,自己总结一下。今后我们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这样才会估得更贴近。3、

5、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1)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一本小学生字典大约重200克,咱班4个小组再加上老师的字典一共重多少克?生:1000克。也可以写作1千克。也就是1kg=1000g1千克=1000克齐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kg是g大的质量单位。那么我们在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那么1kg大约是多少?刚才我们称的苹果还记得吗?生:5个苹果。2、拎一拎我们把这5本字典放在一个包里拎一拎,你学得1千克怎么样?与你的书包比哪个重?(生:体验)生:书包重师:你的书包到底有多重呢?想不

6、想称一称。用哪个称来称?(台称)对!台称是称比较重的物体。(3)称一称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台秤称一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在称是称时可能出现了不是正好指着数字几的情况?那么,我们就用四舍五入法,在汇报时加入大约一词。我的书包大约是  kg.看来咱们的书包真的很重,怪不得很多家长会每天为我们背书包,送我们上学,咱班有多少是家长给书包的,这样做到底应不应该呢?为什么?以后我们要怎么做?三、拓展延伸1、游戏(猜一猜)既然你们这么乖,老师就奖励给你们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老师这有四包东西,猜一猜哪个重?1kg毛线、1kg苹果、1

7、kg米、2kg铁2、拎一拎哪个重?(每组选一个代表)3、称一称想一想:你为什么会错?你会发现什么?生: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4、这些物体到底是什么?我们来一起揭密。生:数量多不一定重,数量少的不一定轻。四、练一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遇到关于质量的很多问题,想试着来解决一下吗?五、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我们就用数学的思维去回顾一下,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体验?六、作业板书设计有多重千克1千克  1kg克1克  1g1千克=1000克1kg=1000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