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

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

ID:15556397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4

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_第1页
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_第2页
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_第3页
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_第4页
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  简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  宋婉琴  (中共宝鸡市委党校陕西宝鸡721001)  【摘要】当代著名史学家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中言道:“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这里所说的“秦制”、“秦政”,即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传统政治制度。本文在简要论述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文官制度;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宗法制度  中国自夏代产生国家后,就国体而言,以地主阶级

2、专政时间最长;就政体而言,以君主制历时最长。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地主阶级专政的君主专制国家制度在中国出现最早、发展最充分。如果以皇权与中央集权制的实施程度及其演进形式为标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战国时期,废除了过去集最高行政、军事权力于执政大臣之手的制度,实行将相分立的文武分职制度,即“官分文武,君之二术”。这一做法使国君成为全国唯一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人物。普遍实现军功授爵制度,形成了治事的官职与酬功的爵位的分离,有利于官吏的选拔任用。这一时期,君主集权制、官僚制度、将相分职制、郡县制和赋税制等,先后为各国所采行。  二是秦汉时期,为宗法封建君主制的确立

3、时期。秦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爵位分两种:高爵也称官爵,低爵也称民爵。汉初承秦袭二十等爵,汉武帝时改彻侯为列侯,再加上诸侯王,实际上是二十一等爵位。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二府辅政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得以确立。  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宗法封建君主制的发展时期。自东汉时起,“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还成立了专职的监察御史台。曹魏设中书省掌秘书,参与决策,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晋设门下省,掌侍从顾问;南北朝时,门下省取得了监督中书和尚书二省的权力。地方上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取代了原来的郡县两级制。  四是隋唐五代时期,为宗法封建君主制的巩固时期。隋代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相权三分,大大加强了皇权。皇帝

4、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制得以巩固和发展,中央政务机关的确立、科举制的实行等,均体现了封建君主制的成熟。  五是宋元时期,为宗法封建君主制的高度发展时期。三省制向一省制转变。宋代采取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派出机构――路,由地方监察区向行政区过渡,而府、州、军、监直属朝廷,县镇以下乡里制发展成乡、都、保、甲制,中央对地方乃至基层的控制日益加强。元代中央行政体制由二府(省、院)并立发展为省、台、院三足鼎立,各自对皇帝负责。原为中央派出机构的行省转化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省以下,实行路、府、州、县及乡里制,以严密控制地方。  六是明清时期,为宗法封建君主制

5、的鼎盛时期。明代罢中书省,废宰相,以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两代均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帝集权发展到了顶端。地方上省级建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府州县以下建制日趋定型。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历程,可知其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奉行专制主义原则,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早于典型的英国君主专制政体近2000年,中国君主专制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列国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专制统治,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用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加厉行中央集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以后至明清,专制

6、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持久不衰,愈演愈烈。专制政体的长期延续,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欧洲从中古到近代也存在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它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不过空有其名,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行政联合体”,不能与中国秦汉直至明清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帝国相提并论。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有二:一是帝位终身制与皇统世袭制。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的皇帝制度,“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在其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为历代帝王所师承。皇统世袭制,即是把帝位视作皇帝一家一姓的私产,父子相传,表明皇权的不可外移性。汉高祖刘邦接受叔孙通的建议

7、,确定了预立太子及立嫡制度,这是皇家独占的政治特权,带有封闭性、落后性和腐朽性。二是皇权无约束,不受监督。秦始皇确立了“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专制主义原则,集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赋予君主制以个人独裁型。此后,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就成为千古不变的教条。卢梭指出:“专制主义是不容许有任何其他主人的,只要它一发号令,便没有考虑道义和职责的余地”(《论人类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