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

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

ID:15604189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4

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_第1页
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_第2页
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_第3页
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_第4页
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一、《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A.求全责备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

2、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3.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

3、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D.只有逆境才能成5.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 二、《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2.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

6、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7、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5.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6.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7.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择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