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新)

46《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新)

ID:15649885

大小:99.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8-04

46《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新)_第1页
46《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新)_第2页
46《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新)_第3页
46《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新)_第4页
46《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46《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学年论文写作指导石明庆学术贵在创新,学年论文的写作也是如此。当然,对于只开设了一个学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来说,要求学年论文有较大的学术创新突破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大学阶段,确立必要的学术规范,学会做学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年论文的写作是一次重要的机会。因此,我想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年论文写作着重讲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本学科的全面了解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中国文学起源很早,自从文学出现,也就有了关于文学的思考。古人一边从事着文学的创作,一边议论着文学本身,自先秦至近代,中国文学拥有数量众多的经典作家作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和大量的理论批

2、评著述,从孔子到金圣叹,从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即是:中国古代文论课程讲的就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论说。用现代的人文学科术语将其叫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中国古代,对于文论这一对象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随着文论自身的发展,对它的认识也逐渐明确。文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繁荣,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等理论著作。《隋书·经籍志》首次将它们列入总集,体现出对它们的初步认识。《新唐书·艺文志》在总集中别立文史一类归之,并增收后来出现的《诗式》等著作,只是其中还包括象刘知几的《史通》这样的史评著作。古代认为历史著

3、作也是文章,对文学的评论和对历史著作的评论可视为同类。这是可以理解的。《宋书》、《明史》亦大致同此。到清代,古代文论又一次繁荣。乾隆时,篡修四库全书并撰写总目提要,于是在集部中别立诗文评一类,专收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计有数十种之多,并对其历史源流有所概述。可见对古代文论这一对象的认识已经明确。嘉庆初年,纪晓岚主持科举会试,以文学批评论题策问,更见对古代文论的关注。到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进入其现代形态,学科分类日益科学细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成为专门学科。在中国,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对于古代文论的认真研究才算开始

4、。这一课程的讲稿,就是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记》(1)。1923年,范文澜也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2)。近百年来的古文论研究从《文心雕龙》起步,亦最先从《文心雕龙》取得突出的成绩,与这本书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十分相称。可以说,这是古文论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这个学科建立的时候,并不称为“古文论”,而是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关于这一学科的命名是否与它的研究对象相符合的问题,学术界不时有所议论。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按理说,就不包括文学理论。虽然在我国的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表述常常纠缠在一起。但是,除了这样的文

5、学批评之外,也还有一部份不涉批评而纯论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著,如《文赋》、《二十四诗品》等等,把这个学科命名为文学批评史,就应该把这一部份纯论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著排除在外,此其一。文学批评史,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学批评作“史”21的研究。但是这一学科从它萌生之日起,专题的研究就与史的研究并存着,越到后来,专题的研究所占比重越大。有的史的研究,可以说完全是在专题的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此其二。至少因了这两点,这一学科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就是不准确的。或者正是因了这不确切,有的论著就称为理论史(如蔡钟翔等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理论史》);有的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如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

6、批评史》,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其实,如果要给这一学科一个较为确切名字,似乎还是称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更好一些。从研究的对象说,既可以包括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可以包括从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文学观念;从研究的角度说,既可以包括史的研究,也可以包括专题研究。考虑到这一点,本书采用了这一名称。但这一名称也未必能为学界所共同接受,既然约定俗成,《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等种种的名称,恐怕是还要并存下去的。本世纪我国的古文论研究大致可分前后两期:前半世纪,奠定

7、了古文论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1927年陈钟凡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虽仅7万余言,然所涉及之批评家已达90余人,大体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初步框架。1934、1947年郭绍虞先后出版了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70余万言,大大拓展了由陈钟凡建立起来的最初框架。由于其规模之宏大,郭先生也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者。1931年,朱东润在武汉大学开讲中国文学批评史,写有讲稿《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3),1934至1943年,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至四册出版。1935年,许地山为香港大学中文教授,次年,港大成立中文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