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ID:1568658

大小:202.01 KB

页数:112页

时间:2017-11-12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_第1页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_第2页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_第3页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_第4页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张燕一、传染病及传染的概念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机体组织损害和功能改变,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甚至引起大量患者死亡。传染——亦称传染过程,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的构成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传染后不一定都得传染病,而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基本条件:传染源——体内有病源体生存、繁

2、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人、携带者、病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传播,经水、食物、苍蝇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土壤传播)。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理发展的规律性1.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直到最初出现症状以前的时间,其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多数在数日内,如猩红热、白喉等,有的可达数月,如狂犬病。2.前驱期——病原体生长繁殖后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轻微症状,多无特异性,一般仅1~2天。有些传

3、染病起病骤急,可无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此时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大多出现,病情由轻转重,到达高峰。4.恢复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力、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康复。(二)病情的特殊表现发热、发疹、毒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病原体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全身功能失调和中毒症状。菌血症——病原体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进入血流,不出现明显症状,称原发性菌血症,继而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脾内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称为第二次菌血症。败血症——在人体防御功能明显减弱时,病原体不断侵入血流,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急性全身性感

4、染,出现严重临床症状。脓毒血症——病原菌在各组织和器官中引起转移、多发性脓肿。(三)临床类型1.发病性质、临床表现:急性、亚急性、慢性2.病情经过:典型、非典型3.严重程度: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四、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一)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托幼园所是易感者集中的地方,儿童日常接触密切,一旦传染病传入,极易造成流行。1.入园前健康检查(见健康检查制度93页)。2.加强个人、饮食、环境卫生管理。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定期洗澡、理发、剪指(趾)甲,定期换洗衣裤、被褥。定期检查炊事人员、厨房、炊具及食品卫生情况

5、,确保饮食卫生。儿童卧室及活动室经常通风、换气,地面、桌椅干净、整齐,消灭四害,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3.定期健康检查(见健康检查制度93页)。4.认真落实托幼机构的有关各项制度。园所内一旦发生传染病,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5.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工作人员、儿童及家长的自我保健意识。(二)控制和消灭传染源1.对病人的管理:早诊断、早治疗,采取有效措施隔离病人。对于烈性传染病要及时上报。2.对接触者的管理:与传染源接触过,可能受到感染的儿童及工作人员,在该病潜伏期内都称

6、为接触者。根据情况进行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并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进行医学观察及适当管理。检疫期内不要与其他班级接触,并暂停办理入托(园)、转托(园)手续。(三)切断传播途径它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主要措施。由于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因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区别。如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虫媒传染病的重点是消灭蚊子等媒介昆虫;切断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方法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戴口罩或进行室内空气消毒等。(四)提高人群免疫力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制度,提供合理平衡的膳食,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是提高儿童非特异性

7、免疫力的重要措施。按规定程序进行计划免疫及集体投药预防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的主要措施。五、传染病管理常规托幼机构儿童聚集,抵抗力差易造成传染病流行。为了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加强传染病管理。(一)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做好各环节消毒隔离工作,定期检查落实情况。1.相关概念消毒——即使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的程度。隔离——将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安排在特定环境中,不与外界接触,以便于管理和消毒,目的是防止传染源向外扩散。2.消毒的分类:(1)预防性消毒:为了预防传染病发生而施行的消毒,并非已发现明

8、显的传染源。消毒的对象为有可能被病源体污染的东西和场所,如玩具、餐具、水杯、毛巾、饮水及居室空气等,每天进行1~2次消毒。(2)疫源地的消毒:传染病病源体向四周散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