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ID:15851733

大小:7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6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_第1页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_第2页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_第3页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_第4页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sunshine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刘春燕1谢强2邓琤琤2(1.江西中医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2.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330006)急性咽炎是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常累及咽部淋巴组织,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急喉痹。临床以咽干、咽痛、咽部异物感、吞咽不适为主要表现。多发于秋冬及冬春之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诸多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免疫力降低,烟酒过度,理化刺激等因素引起,治疗上多以抗菌、

2、抗病毒为主,但用药单一,副作用明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医学对此病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现就中医药对急性咽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病名考略急性咽炎中医称为急喉痹,急喉痹在古代文献中多以喉痹为名出现,喉痹病名,首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后《内经》对喉痹有多处论述,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天政布,炎暑至,……民乃热中……喉痹”。古人认为痹者,是闭塞不通之义,把由于内外邪毒结聚,脏腑气机失调,经络闭阻不通,而致咽喉不适,红、肿、痛、梗、吞咽不

3、利或困难等症状统称喉痹。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喉痹者,喉里肿塞痛,水浆不得入也。”清·沈金鳌《杂病源犀烛》:“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清·袁仁贤《喉科金钥》:“喉痹,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己难下……”清·余二田《喉症指南》:“凡喉间肿痛,统名之曰喉痹。”清·石顽《咽喉症类》:“喉痹乃喉症之总名。”又“肿甚不仁为喉痹。”可见,古代医家对于喉痹的认识不尽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咽喉口齿病的总称,二是指咽喉肿塞、水浆不的入等为主的咽喉急重症。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

4、入,后世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渐趋详细,逐渐将喉痹作为一种独立疾病,而与喉痈、喉风、乳蛾等区分开来,如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说:“近于上者,谓之乳蛾、飞蛾;近于下者,谓之喉痹、闭喉;近于咽嗌者,谓之喉风、缠喉风。”从发病部位的不同,将喉痹与其他病区别;清·沈善谦《喉科心法·sunshinesunshine单蛾双蛾》:“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从形态上与乳蛾相鉴别;根据喉痹的病因病机及咽部形态不同,又有风热喉痹、风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帘珠喉痹、红喉、帘珠喉等不同的病名。2历代医家的认识2

5、.1病因病机①风寒外袭学说:《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咽喉》云:“是必以少阴少阳之火令,太阳之寒令,太阴之湿令而得,兼风寒之邪者,皆有此者,不必沿喉痹,但治外邪,其候自愈。”本条明确指出急喉痹有风寒外袭,邪郁不能外达而为病,对治疗本病提出了“治外邪”病“自愈”。风寒学说是古代医家论述较少的学说。②风热外袭学说:《太平圣惠方·卷之十五》曰:“风邪热气,搏于脾肺,则经络闭塞不通利,邪热攻冲,上焦壅滞,故令咽喉疼痛也。”《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谓:“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

6、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风热学说是古代医家认识最早而论述较多的学说。③邪热传里,肺胃热盛学说:《诸病源候论·卷十三》谓:“咽喉者,脾胃之候,气所上下,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夫生肿痛者,皆挟热则为之,若风毒结于喉间,其热甚则肿塞不通,而水浆不入。”《太平盛惠方·卷三十五》说:“夫咽喉卒肿痛者,由人脏腑充实,脾肺暴热之所致也。或有服饵丹石,毒气在脏,熏蒸上焦,而又多食炙煿热酒冲于脾肺,致胸隔壅滞,气逆痞塞,热毒之气,不得宣通,故令咽喉卒肿痛也。”《外科正宗·卷二》亦说:“实火者,过饮醇酒,

7、纵食膏梁,叠褥重食,食餐辛热,多致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因此,外感病失治误治,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或平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肺胃积热,循经上蒸,结灼咽喉而发病。本学说为古代医家对急喉痹病因病机论述最多的学说。尤其在历代方书中多以这一学说为依据归类选方。2.2治疗2.2.1内治《内经》中记载有急喉痹一病与肺、肾、胃的关系以及病因和治疗。首载:“治主病者。”如《素问·厥论》云:“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至,治主病者”。以后《伤寒论》提出少阴病“咽痛’,“咽中伤”可用“甘草汤”

8、、“苦酒汤”sunshinesunshine,认为对咽喉红肿痛治以清火解毒、辛散风热、宣肺利咽。兼有白腐物,治以辛凉清气,清散热痰,酸敛降热。《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认为治疗本病以“发散”、“取痰”为法,并指出应随病情变化,采取不同的治法,曰“初起通用甘桔汤,不效加金荆芥一钱半,重者如圣汤……或甘露饮”。《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说:“火证喉痹悉宜抽薪饮主之,火不甚者宜徙薪饮主之”。“阳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为主,若大便秘结不通,则宜加大黄、芒硝之属,通其便而火自降”。张景岳在治疗上着重于泻火润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