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

ID:1587322

大小:127.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7-11-12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_第1页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_第2页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_第3页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_第4页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第二节文学革命的经过第三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四节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第五节文学革命后新文学社团的涌现第六节“五四”新文学的实绩与光影附录一:“五四”文学革命之检讨附录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检讨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一、陈独秀(1879¡ª1942)二、胡适(1891¡ª1962)三、鲁迅(1881¡ª1936)一、陈独秀(1879¡ª1942)二、胡适(1891¡ª1962)三、鲁迅(1881¡ª1936)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一、《新青年》二、陈独秀《敬

2、告青年》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新青年》1、《新青年》简介2、《新青年》的特色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1、《新青年》简介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1915年9月15日创刊,名《青年杂志》,每期印1000份。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发行量最大时达15000份以上。1916年底,陈独秀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将编辑部迁至北京。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及鲁迅等轮流编辑。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1920年迁至上海出版,为上海共产主

3、义小组机关刊物。1921年春,迁广州出版,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断续出版到1926年7月停刊。2、《新青年》的特色(1)它的读者定位是¡°青年¡±,确立了自己¡°新鲜活泼¡±的形象。(2)它迅速集结了当时各种¡°新式¡±知识者,形成一个新的实践阵营。(3)它的话语资源不曾为那些急切谋求社会政治变革的近代知识者所共享。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新青年》及其同仁的文化实践表现为破坏与建设两个维度,即抨击旧文化,输入新文明:(1)抨击旧文化: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2)

4、输入新文明:即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潮的引介。二、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于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出六项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退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迷信的”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国粹,破坏贞洁,破坏旧伦理,破坏旧艺术,破坏旧宗教,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

5、滔天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六卷第一号第二节文学革命的经过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四、林纾《致蔡鹤卿书》五、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六、严复《涵芬楼古文钞·序》七、与“学衡派”的论争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1日《新青年》

6、第二卷第五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正式拉开¡°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文中曰: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

7、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

8、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