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欲之谓善”

论“可欲之谓善”

ID:15896162

大小:3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6

论“可欲之谓善”_第1页
论“可欲之谓善”_第2页
论“可欲之谓善”_第3页
论“可欲之谓善”_第4页
论“可欲之谓善”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可欲之谓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论“可欲之谓善”(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一段话,“有诸己之谓信”以下五句,皆明白易解。而首句“可欲之谓善”,则众说纷纭,难有的解。从上下文来看,这“可欲之谓善”一句,实是理解上引《孟子》整个一段话义理之关键所在。弄明白“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的思想内涵,不仅对理解《孟子》这整个一段话有重要意义

2、,同时,它也关涉到我们对孟子乃至儒学“善”的观念及其性命思想的理解,有必要对它作一番解析。一孟子以“可欲”来规定“善”。什么是“可欲”?我们先来看看一般流行的解释。赵歧注云:己之可欲,乃使人欲之,是为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之于己,乃谓人有之,是为信人。[i]此以“忠恕之道”解“可欲之谓善”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之义。又朱子《孟子集注》云: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则可谓信人矣。[ii]赵注和朱注

3、,基本上代表了一般对孟子“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的看法。今人解孟子,亦多不外此。赵注以“忠恕”解“可欲之谓善”。朱注所谓“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则完全是一种形式的说法,并未对“可欲”之善的内容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说明。如单论“可欲之谓善”一句,赵注、朱注所论,都不可说有什么错误。但我们须注意的是,孟子这一段话,是具有内在因果关联性的一串判断语句;而自“有诸己之谓信”以下五个判断,实皆以“可欲之谓善”的内容为根据。比如说“有诸己之谓信”,就必须要知道这“有诸己”的内容是什么。而吾人要实“有诸己”者,显然即以

4、“可欲”之对象为其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看来,赵注、朱注的解释,都是不妥当的。很显然,朱注从形式上解“可欲之谓善”,对这“可欲”的内容,无任何表示。赵注以“忠恕之道”作解,似乎对“可欲”的内容有所说。但我们知道,“忠恕之道”,仅仅是“行仁之方”,或达到“仁”的途径和方法。二说都不能满足“有诸己之谓信”(包括以下四个判断句)对“可欲”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之内容的要求。因此,若依据这两种解释,上下文实无法读通。近查阅宋儒张栻《癸巳孟子说》,其卷七有云:可欲者,动之端也。盖人具天地之性,仁义礼智之所存

5、,其发见,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所谓可欲也。以其渊源纯粹,故谓之善。盖于此无恶之可萌也。至于为不善者,是则知诱物化,动于血气,有以使之而失其正,非其所可欲者矣。故信者信此而已;美者美此而已;大则充此而有光辉也;化则为圣;而其不可知则神也。至于圣与神,其体亦不外此而已。[iii]按照张栻的理解,这“可欲之谓善”的内容,即“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四端”,它所表征的,就是“仁义礼智”四德。而这“可欲”,其所指就是人性。在此前提下,张栻指出,下文“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

6、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诸项判断的主辞,都是指这“可欲”的“四端”及其所表征的“仁义礼智”诸德而言(“信者信此而已;美者美此而已;大则充此而有光辉也”,“圣与神,其体亦不外此而已”)。张栻这段解释,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它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其明确揭示出了“可欲”的内容,这使上引《孟子》那一串因果性判断具有了切实的前提,读之顿时觉得上下文条畅顺遂,豁然贯通。二那么,以“四端”及其所表征的“仁义礼智”四德来规定“可欲之谓善”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的内涵,其根据何在?张栻的解释给出了他自己的理由。不过应

7、该说,这个理由并不很有说服力。张栻所给出的理由是:“以其渊源纯粹,故谓之善。盖于此无恶之可萌也。至于为不善者,是则知诱物化,动于血气,有以使之而失其正,非其所可欲者矣。”第一,“四端”之动,“渊源纯粹”,“无恶可萌”;第二,相对于“四端”及其所表征的“仁义礼智”四德而言,人的情欲、功利需求,皆“非其所可欲者”。这两条,在古时本为人所共许的真理,但却不可以服今人。因为在今人看来,人的情欲和功利需求,并非不善。所以,在流行的旧注未规定“可欲”之内容的情况下,今人的解释,乃往往以人的各种情欲和功利性的“欲求”来“

8、填充”这“可欲”的内容[iv]。我们认为,张栻以“四端”及“仁义礼智”四德规定“可欲之谓善”的内容,符合孟子的思想,是一个正确的解释;但同时,对这一解释的学理依据,却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说明。为什么“四端”及其所表征的“仁义”诸德性内容为“可欲”,而情欲和功利需求为不可欲?这个分野,根据在于儒家对性、命关系的理解。孟子对此有很深入的探讨。我们先来看看孟子是怎么说的:《孟子·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尽心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