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

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

ID:15896674

大小:22.7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6

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_第1页
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_第2页
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_第3页
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_第4页
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春秋盟誓制度之形态及其法律效力综述盟誓制度是先秦时期一项重要的法律政治制度,其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法律、政治、社会民俗等多个方面,一直以来,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盟誓制度研究倾入了大量的心血,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对于盟誓制度的研究开展较早。在民国,学者徐传保、陈顾远从西方国际法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盟誓制度进行了研究,分别出版了《先秦国际公法之遗迹》和《中国国际法溯源》,其中徐传保认为盟誓“性质实为国际盟约”,此观点可以视为是对盟誓制度最早的法律认识。其后,盟誓研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直至侯马盟书以及温县盟书的先后出土,盟誓制度研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逐渐深入。这个时期里,在新出土文献的帮助

2、下,学者们对盟誓制度的适用范围、仪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破了邦国盟誓的狭隘研究视角,在盟誓历史脉络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盟誓制度的社会功能开始成为学者们主要研究的对象,如罗银川的《论东周时期盟会的社会功能》,吕静以盟誓制度的仪式为中心,对盟誓制度的社会功能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考察,发表了《中国古代盟誓功能性原理的考察——以盟誓祭仪仪式的讨论为中心》一文,学者雒有仓则在盟誓制度的流变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西周初期盟誓述论》、《西周盟誓研究六题》、《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与梁彦民合著)系统分析了盟誓制度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形态以及历史地位。另外,陈智勇的《春秋

3、时期鲁国与列国的盟誓及其特征》和《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及其特征》从国别的角度进行盟誓制度个案研究的尝试。在文本研究方面,李艳红的《盟誓语言研究》《与盟誓语言比较研究》(与钟如雄合著)对盟誓载书的形式、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相较于盟誓制度的文化学研究,对于盟誓的法学研究集中在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制思想方面,刘笃才的《中国古代的誓、盟与成文法的关系》从法律发展的角度论述的盟誓对中国成文法发展的重要意义,赵丹的《论中的礼与法》则对春秋时期的礼法之辩做了有富有建设性的研究,董芬芬的《盟书——春秋时代特色的法律文书》以法律文书解构了盟誓盟书。这些不同领域的学者所进行的研究为我们这些后辈加深对盟誓问题

4、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缺憾之处:一、对春秋盟誓制度的法律关系缺乏明确的梳理;二、对盟誓制度的分类多停留在从参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从法律关系、法律效力的角度对盟誓制度进行分类;三、对于盟誓制度的思想渊源研究不足;四、虽然有学者注意到了盟誓制度所蕴含的契约精神、诚实信用等精神价值,但是并没有理论性的阐释的总结。基于盟誓制度的研究现状,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法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依托盟誓制度的核心文本材料,探源盟誓制度的思想源头,梳理盟誓制度的法律关系结构,并揭示出盟誓制度的内在精神价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有益资源。一、“盟誓”概

5、念及其产生1、“誓”之概念及其演变《尚书》记载先秦“上古”的言论,《书》中共有八篇内容各不相同的“誓”,都有相对完整的体制;其次,“誓”的使用要比盟来得广泛,“盟”主要运用与国家政治层面,“誓”虽然后来与“盟”结合而成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但私誓方面仍然有相当广泛的运用。《尚书》中有《甘誓》、《汤誓》、《泰誓》三篇、《牧誓》、《费誓》、《泰誓》八篇,其中《甘誓》载于《夏书》、《汤誓》载于《商书》,这些先秦誓文都已经具有了相对完整的体制。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将《尚书》中的“誓”解为“然三王之书,惟无典谟,以外训、诰、誓、命、歌、贡、征、范,类犹有八”,视“誓”为尚书的八大文体之一。确实,中国

6、古代文体的产生都与特定的体制有关系,誓也因为其体制所决定的独特形式而成为一种文体,但是本文中更愿意从其文本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意义探讨“誓”。“誓”是与中国古代礼制分不开的。《周礼•秋官•士师》有言:“以五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考察《尚书》中的誓文,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成文的“誓”与军事行动息息相关,誓文是在战前或行军中使用的一种文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誓文的功能有二:一是明确作战方针,要求参战人员绝对服从。在先秦乃至上古时期,军事行动是与祭祀并列的国家首要大事,为了军事行动顺利开展,首领要在出征与将士约法三章,明确作战要求。由于战事的胜负与部族全体的

7、命运息息相关,因而这种军事约法相当地重要,仪式也相当地隆重。二是明确赏罚规则,激励将士斗志。《尚书》记载了大禹与众人为誓的场景:战争的胜负不单决定着部族命运,个人在战时所建的军功是个人社会地位提升的关键,以上誓文中禹向参战的将士允诺战争胜利后有大功勋,相反,在《汤誓》中,则有“汝若不从我之誓言,我则并杀汝子,以戮汝身,必无有所赦”的誓文,从这些誓文可以看出,无论是赏还是罚力度都很大。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誓”是部落首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