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

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

ID:15905054

大小:2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6

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_第1页
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_第2页
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_第3页
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_第4页
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城市?建筑?空间论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手法规划设计一目两%■l一_蠛建麓1City?Building?Space??—-—---?---——ExpoundingtheDesignoftheOpenSpacesattheBoSomofBuildings■李洁LiJie【摘要】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不同构成要素,相互间必然存在约束,控制.文章指出建筑设计应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通过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渗透和交融,实现有机,有序,完整的整体环境.【关

2、键词】城市空间:建筑设计:融合【Abstract】Thearchitecturalspaceandtheurbanpublicspace,astwodifferentfactorsconstitutingurbanspace,arerestrictedandcontrolledbyeachotherinacertainway.Theauthorpointsoutthatbuildingdesignshouldtaketheoveral1environmentofthecityintoaccountan

3、dthatthroughtheinfiltrationandintegrationofthearchitec—turalspaceandtheurbanspaceintoeachother,anorganic,organized,intactoverallenvironmentCanberealized.【KeYwords】urbanspace,buildingdesign,integration李洁,毕业于武汉大学,温州市民用建筑规划设计院工程师.0引言城市和建筑是伴随着人类演变进化而发展的一对古老

4、的概念.建筑的出现通过时间和外力的压力积累形成城市.一个城市的总体环境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现,是高度的有机结合.伊利尔?沙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的活力,不仅来自健康的细胞,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细胞组织中有机的构造形式".建筑设计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纯粹的视觉表演,而是要创造人们能在其中活动的空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相关联的新秩序.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开发与大尺度建筑综合体的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出现相对匮乏,建筑与城市关系冷漠并相互脱离等问题随之

5、而来,迫切需要建筑师重新审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名建筑师有责任和义务从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出发,在建筑设计中着眼城市整体环境,来缓解城市与建筑的矛盾,促使二者有机结合.2009.09/住宅科技21■■规划设计1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问的相互关系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并不限于为城市空间形式给以具体的定义,它还能够通过其构成对城市公共活动加以促进.或者说,建筑空间本身就可以成为公共运动的场所,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一城市空间是建筑空间的存在环境,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一方面

6、是城市环境对建筑环境的约束和控制;另一方面,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环境必然使城市环境受到影响而改变.只有承认建筑作为城市整体中的一部分时,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城市环境对建筑的约束力.建筑如果仅仅被动地处于城市脉络之中是不够的,它必须主动地参与城市区位环境的创造.建筑底部空间作为所在区域的节点,直接介入城市空间,通过边沿系统与周围区域发生联系,使所处的城市环境得到改善.2影响建筑的城市取向因素在当代社会中,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所表现的价值取向受到多方面的影响.2.1城市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城市环境为建筑提供的基地状

7、况将直接影响其空间构成.例如:基地大小,形22住宅科技/2oo9.09状,坡度,周边状况是安排场地的依据,直接影响建筑的构成方式,出入口位置,以及交通疏散次序,同时也要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能够与交通,景观及城市的整体环境相结合.2.2主观意愿及使用方式对建筑的影响对于任一具体的建筑项目,作为建设方考虑问题的基点不可避免地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满足自我需要为基本前提.在满足管理部门提出的各项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道路红线等硬性指标的基础上,总是倾向于强化建筑的私有性.这种自我关注情节往往会形成各自

8、为政,漠视公众利益的建筑倾向.就需要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和法规既有强制性又有鼓励性.前者规定了每一建筑项目应具有最基本的城市取向或城市公共利益所承担的义务,后者则引导建设活动更多地服务于公共利益,更积极地将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起来.2O世纪60年代以后,纽约市市政当局实施了城市建设的奖励政策,鼓励业主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即业主在其建设项目中开辟的公共空间愈多,则在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方面愈能获得优惠,从而可以增加出售或出租带来的利润.由于此类政策的导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