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

ID:15937866

大小:2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6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_第1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_第2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_第3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_第4页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第04章五畜为益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从五畜为养到五谷为养的历史演变从食肉为主到食谷为主,是人类的文明进步。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进入农业社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发源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之所以成为农业发源地,是因为具备了人类的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中国人以营养价值不高的谷物,养活了数量众多的人口,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讨论话题。我国学者在这场讨论中,有人反感谷物营养价值不高的说法,认为既然能养活数量众多的人口,本身就说明谷物营养价值高;也有人认为先民走上了食草的歧

2、途,中华民族因此具有食草动物的性格,对先民有一股怨气。这一讨论话题本来不属于饮食养生的内容,但对五谷为养、五畜为益的观念有一定冲击,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解释。其实,先民选择食谷,不是依据食物的营养价值高低,而是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领先地位,只有短暂地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归结到民族性格上,更不能责怪祖先走上了食谷的道路。1、人口密度与文明程度的正向运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在历史上的特点是:人口密度高、文明程度高、动物密度低、草本植物资源丰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其成为主要的农业发源地。其中,人口密度

3、是决定因素。  在古代社会,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状况,决定这一地区的文明水平。人口密度升高,提高了人际交流的效率和质量,这是提高文明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早期人类的交往,主要是围绕获取食物、繁殖后代这两件大事而展开的。人口密度升高,加大了获取食物的难度,不同族群、部落之间有合作,也有斗争,斗争是人际交流的激烈方式。没有特点就无法生存,这一竞争规律也支配着远古人类,要有特点就必须创新,包括获取食物的技术和战胜对手的技术,创新首先在内部交流,以形成群体能力;创新也在激烈斗争中交流给敌方,一项创新成果很快变成了敌对双方人人皆知的常识。周而复始,人们

4、之间存在较高水平的互动,推动文明程度的提升。6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第04章五畜为益在人类早期的战争中,人口数量是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原始战争要求大量地繁殖人口,抢夺其他部落的异性也往往是战争的重要目标,并以大量占有敌方异性为英雄的标志;当敌对双方谋求和平时,异性又成为和平的使者,用联姻的方式缔结和平条约。无论是蛮横霸占还是友好联姻,都加剧了人员交流,形成了远亲繁殖的优生人口发展方式。即使与战争或和平无关,人口密度高也为远亲繁殖创造了条件。这种人口发展方式,提高了人种的质量,保证了文明的延续。文明程度高的地区,对周边地区的人口产生无法抗

5、拒的吸引力,吸引着新人口的加入,其结果是推动了文明地区人口密度进一步提高;同时,新加入的人口也带来了原住地的文明因素,推动了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与文明程度是正向运动。2、人口密度与动物密度的反向运动  在以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动物密度呈反向运动,人口密度升高必然带来动物密度降低的后果。当动物是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时,客观要求动物数量与人的需要量相当,这个动物数量不是指绝对量,而是相对量,指在人的生存环境中满足人的需要可获取的动物量,动物密度是一个关键指标,即使绝对量大,但高度分散,动物密度低,获取困难,也不能满足需要量

6、的要求。由于人对动物消耗量大,人口密度增加要求动物密度相应地成倍增加,其增加的倍数,与动物大小有关,以鸡为标准物,若1人1天消耗1只鸡,每人1年需要365只鸡,这就意味着人口密度增加1倍,以鸡为标准物的动物密度应该增加365倍,才能保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这是不可能的。而事实上,野生动物的内部也有一个食物链,有个控制各物种数量的平衡机制,动物密度不会因为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大幅增加,人口密度增加1倍,动物密度可能1倍都不增加,这就必然带来过度捕杀动物的后果,还造成部分动物因惧怕捕杀而逃生的连锁反应,动物密度呈下降趋势。即使在一个动物资源丰富的

7、地区,人口密度增加也会导致该地区动物资源的枯竭。  养殖动物可以提高动物密度,但养殖动物也是有条件的,必须以土地资源作保障,不然,动物密度就达不到人口密度的需要量。土地资源保障动物密度,又存在土地利用率的问题。人与动物的食物来源有很大部分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动物的生长要消耗大量的可直接供给人类的食物,其消耗量约为形成食物量13倍。以鸡为标准物,若1只鸡是1人1天的食物量,而这只鸡在成长过程中,却消耗了1人13天的食物量。植物是人与动物的食物来源,植物性食物产量与种植技术相关,但决定因素是土地。作为人类食物资源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也要消耗

8、能量,其消耗的能量物质与人类的能量物质交集越大,土地利用率越小,这意味着在同等土地资源条件下,以植物为食比以动物为食可养活更多的人口。  3、黄河、长江流域成为世界文明先导区的原因人口密度与文明程度的正向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